叶圣陶先生在提倡学生自学时说:“预习的事项无非是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导,指出在预习的环节中也应自有学习的节奏。”作为科学的语文教学必然有自己的节奏,这与教师、学生和文本特点密切相关,但是,以语言生成、文学的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生成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教学而言,课堂的节奏应该慢下来,正如朱光潜所讲,艺术欣赏得“慢慢走”。
一.语言的习得需要慢慢体验
读、写、听、说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而其最终的指向是语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媒介,所谓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也就是要抓住语言这个基本的因子,而语言的习得恰恰需要慢慢体验。比如有老师在讲说明文《松鼠》时,围绕“学习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的目标设计了三组活动:通过语言信息提炼、整合,完成学生对文章的基本认识;通过推敲文章的语言,完成对本篇文章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认识;通过语言猜想,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家语言”的基本认识,使语言学习上升为文章学习。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梯次实现整体教学内容目标。在活动中,静静地让学生通过反复找词语、解释词语、写句子、把句子写好等学习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如在第一个活动中,老师设计了“问题抢答”活动,学生七嘴八舌找了很多关于松鼠特点的词语之后,老师没有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再让学生停一停,把找出来的这些词语挑选一下,组成一个最好的句子,说明松鼠。这样,就把学生片段式的语言学习引导进入有逻辑思维串联的理性的语言学习了,也就是怀特海所说的由“浪漫阶段”进入了“精确阶段”。
二.语文的外延需要逐层放大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要与生活尤其是师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堂才会有生机和创造力。那么,文本学习以文本为基础而不拘泥于文本,把文本当作例子来举一反三实现向生活的不断拓展,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放慢语文教学节奏。比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散文《我与地坛》时,当讲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时,我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你是否如此细致地观察过这些事物?为什么?学生对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回答说:“我想如果让我们这些人去观察,也许看不到那么细微的东西的。残疾后的史铁生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这就如同将死的人眼中的世界也就格外美丽一样。”接着我又引导说:“很好,残疾后的史铁生是不是太空闲了,太无聊呢只能看蚂蚁度日?”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唤醒了学生的生活参与,生活经验与文学阅读相互验证,不仅增强了文本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生活内容和改变了关注生活的方式。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随意枝蔓、任意迁移,有意义的追问和水到渠成式的唤醒,才是合理的课堂节奏转换的艺术。
三.课堂的关键事件需要细细梳理
在以师生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而打断、超越甚至完全改变教师的课堂预设,我们把引起这些课堂“断裂”的事件称之为关键性事件。对关键性事件的扑捉、处理考验教师教学智慧,而这也是课堂精彩的关键点。在课堂关键性事件出现的时候,教师要敏锐把握、机智处理,要慢慢等待,细细呈现。
课堂上的关键性事件的出现往往有其节点处,需要教师停顿下来,放慢节奏,让关键性事件呈现出来。(1)学生有亮点时要停顿。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会生发出对文本的不同的理解,语文学习追求对文本的创造性的解释。(2)学生有错误时要停顿。错误时最好的教育资源,是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和重新设计教学走向的重要起点,当学生有错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教学。(3)学生有困惑时要停顿。学生的困惑就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预设的重点往往与学生的困惑有一定的距离,解决学生的困惑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4)学生有需要时要停顿。需要产生性趣,教学不能错失了学生的需要。放慢语文教学的节奏,不是单纯地在速度上降下来,而是正确地定位语文学习的本质,把握重点,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认真推敲,反复思量,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
丁洋,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