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86

  

汉语的基本量范畴及下位范畴

◇ 潘峰 余方梅

  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量的概念反映到语言中来,用语言手段来表达量的概念,这就是量范畴的语言化。那么,语言世界到底有多少量范畴?哪些是基本量范畴?区分基本量范畴和次生量范畴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目前,语言学里对基本量范畴数量提出比较具体的学者较多,现列举如下:李宇明提出6个范畴: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动作量、级次量、语势。[1]陈淑梅有5个:物量、空间量、时间量、行为量、程度量。[2]苟国利有3个:事物量、动作量、性状量。[3]赵国军有5个:物量、动作量、性状量和时间量、空间量。[4]黄芳有5个:事物量、行为量、时间量、空间量、模糊量。[5]这些量范畴并不是同质的,有并列的,有交叉的。笔者认为,异质范畴同列,更多的是从语法角度去分类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内容。
  李宇明的六个量几乎涵盖了范畴的各个方面。李善熙认为,这六个范畴非并列而是交叉,如“个<十<百<千、寸<尺<丈、走<跑<飞”等列入级次量,很显然,应是由物量、空间量、动作量构成的级次关系。因此,级次量与前四类量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概念。不仅物量、空间量、时间量、动作量都可以有级次,像“白-雪白-雪白雪白的-白得很-白极了”这样的性状量也构成一个级次。有的级次是空间级次的引申,如“班长<排长<连长……”是由事物在空间的大小引申为抽象的官位在社会空间的大小。[6](p1)可见,四个基本范畴中都存在级次量,级次量如同程度量一样是其基本量的表征。
  陈的5个量范畴,前4个是同质的,而后者是异质的,事物、时间、空间、行为都包含着程度。苟的三分法,后一范畴与前二者是异质的。这种分法也有交义,空间的事物和时间中的动作都有性状。但是这样的分法看似更为简明,也与语言的三大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有对应关系。“空间量”主要跟事物有关,事物在空间占据点、线、面、体,都有大小多少之别。在语言中空间量主要与名词有关。“时间量”主要与动作有关。人理解时间是通过理解空间关系而实现的。动作在时间轴上可以占据一点(瞬间动作)或一段(持续动作),可以进行一次也可以进行多次,也有多少长短之别。语言中时间量主要与动词有关。事物和动作都可以具有性状,性状本身也有量,这种量叫做“性状量”。
  王倩认为,“事物的量最终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时间量,二是空间量。性状依附于事物/实体,其代表的程度量与时间空间均发生一定的联系。例如程度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的过程也需要表现为空间的拓展化纵深化,因此性状也间接体现为时间和空间。”[7](p61)时间量、空间量是客观事物量的两种范畴,并非“最终归结”,但是她指出“程度量”或“形状量”与它们不能并列是很有见地的。其实,“模糊量”较多表现为程度量,也普遍存在于事物量、时间量、空间量和动作量之中,也与它们是不同质的。
  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事件总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这个命题里包含四个要素: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它们构成了世界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基于此,汉语量范畴有而且只有四个基本范畴:事物量(物量)、时间量、空间量、行为量(动量)。这也是量范畴的基本概念,其上位概念是“汉语量范畴”。它们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依存,只是潜显程度不同而已。如:空间量中包含事物的数量(如“一、许多”)、事物的度量(如“米、大、高”),这些数量和度量隐含着一个基本量范畴:物量。时间量中包含动作的持续量(如“三个小时、五天、长”)、动作的次数量(如“一次、两天、经常”),这些持续量和次数量又隐含着行为量。
  汉语的基本量范畴存在许多属性,如:属性上的主观/客观、精确/模糊,性状上的大/小、增/减、动态/静态,量征上的数值/程度,界限上的有界/无界,来源上的词汇/句法/语法/语用。基本量范畴根据属性或性状或量征或来源又可衍生出许多次范畴,不同的组合又衍生出再次范畴,构成了基本量范畴的多个层级概念。如果从带有主观评价分,基本量可分为:客观量、主观量。那么,语言世界就形成了8个次量范畴概念:客观事物量/主观事物量……客观行为量/主观行为量。若从精确度来看,基本量就构成了精确量和模糊量,若同主客观性一并考察,由基本量出发,就构成了16个再次量范畴概念:客观事物精确量/主观事物精确量、客观事物模糊量/主观事物模糊量……客观行为模糊量/主观行为模糊量。这就是多维概念。理论上,量范畴可以分为:24×(6×2×2)×2×2×2×4×3×3=110592个概念。假如这样做,那就陷入繁琐哲学了,失去了语言分析本身的意义。目前,张旺熹(2009)已经从三维概念分析了一些汉语句法结构的隐性量,这是继陈小荷(1994)之后的量范畴分析的又一先行者。
  确定其范畴的类别要看核心词或话题或焦点的陈述或指称的内容,有可能是事物量,有可能是时间量,也有可能是空间量,或行为量,或者是对事物、时间、空间和行为指称的程度量。从语法层面来看,谓词性的颜色词若具有[+量性](量值、量度)语义特征,则可能是行为量;体词性的颜色词若具有[+量性]语义特征,则可能是事物量,或时间量,或空间量。
  三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明白:第一,语言世界包含的意义是丰富复杂的;第二,复杂的语言世界可以从不同维度去考察,其结果不同;第三,只要得体,不影响交际信息,哪种维度都可实施。同时,也不难发现,基本量范畴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第一,容易认清以前量范畴概念存在的问题:仅仅从词汇标记和语法意义上考察。如“迅速”表示动作在很短时间内施行,是时间副词,一般理解为“时间量”,若从四维概念可以理解为:行为性客观时间高量。第二,量范畴的最本质的特征:[+量性]。第三,量范畴的分类标准必须具有同构性。
  更是重要的是实践性意义,能够准确分析、把握量范畴的含义。一维概念为分析词汇量和认知量范畴的下位概念提供了便利,二维概念较准确表述了语言世界(如:程度副词),三维概念为分析复杂的语言提供了便利(如“青一块紫一块”是无界主观增量),三维概念有利于准确揭示量范畴的来源(如:动作性时间量、词汇性时间量)和概念的内涵(如“斗”是物体性空间量)以及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容。再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以分析为:时间性行为有界高/低量;“三宿而逸”(《左传·文公十六年》)可以理解为:时间性行为量/行为性有界时间量。“你下了课来有些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是:事件性有界时间主观小量。由此可以理解现代汉语“每”(逐指)表示的量义:“每天”时间量,“每人”事物量,“每层”空间量,“每走(一步)”行为量。   这种区分还可以准确理解、容易解释清楚时间副词。例如:“才”的一个基本义表示主观评价的评注性副词,基本语法意义是强调说话人对所陈述的事件在时间、范围、数量等方面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有“减值”或“增值”的倾向,进而分出减值强调和增殖强调。如:“你怎么才来?”“你怎么才来就要走?”前人是这样分析的:前句表示事情发生结束得晚,强调的是时间长;后句表示事情在不久前发生,强调的是时间短。同样都是“才”修饰“来”,前面又都有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意义正好相反呢?从语义指向来看,前句指向前,信息焦点在于“来”之前,后句指向后,信息焦点在于“来”之后,所以前句是增值强调,后句是减值强调。前句的问话者关心的是“来”这个动作实现之前发生了哪些情况,以致来人竟然比预定的时间来得迟;而后句的问话者关心的是“来”这个动作实现之后发生的情况,想要知道为什么来人竟然刚来不久就要走。[8](p94-98)如果利用四维量范畴的概念,前句表示事件性时间主观大量,“才”的语义指向“怎么”,意思是“什么事情、什么原因”才这么晚来,表示迟到(事件)的时间较长,是对迟到时间的增值强调。后句表示行为性时间主观小量,“才”的语义指向后面“就要走”,意思是“来”(呆:行为)的时间较短,“要走”得这么快,是对“要走”行为的减值强调。这种解释也许更对路子,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如:“红两天”是时间性客观事件有界量,“红了两天”是事件性主观时间高量,“红两天了”是事件性客观时间高量,“红过两天”是事件性主观时间小量。可见,汉语区分出基本量范畴和次生量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苟国利.先秦汉语暗量范畴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赵国军.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5]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0.
  [6]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7]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
  [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潘峰,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余方梅,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2013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

汉语的基本量范畴及下位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