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50

[ 彭雪丽 文选 ]   

创新作文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 彭雪丽

  自从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学生的创新作文更是一改过去死板老套的作风,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丰富多采的气象。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宗旨。可是就在人们对学生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文章大加赞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因学生过分求新、求异而出现的几种过犹不及的现象。
  一.内容荒诞怪异
  自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高考作文让大量想象丰富奇特的考生尝到甜头之后,许多学生就走入一个误区,认为作文内容越荒诞新奇、越怪异离谱就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写仙、写鬼、写梦境、写森林大会、写未来世界等等内容的。这些作文虽然选材荒诞怪异,可因其语言幼稚,主旨肤浅,读来给人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二.体裁不伦不类
  创新作文教学一直提倡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文体包括各类应用文进行写作,而且有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尝试也取得成功。如诊断报告、故事新编、访谈录、辩论辞、网络帖子之类的作文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因为这类作文除了主旨鲜明有一定的深度以外,其独一无二的体裁选择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由得不青睐相加。于是这类作文也成了许多学生效仿的对象,有的学生甚至突发奇想,完全运用对话方式,采访不是采访,戏剧不像戏剧;有的还运用了数学中证明题的求证方式。这些想法固然好,可是创新作文并不是无限度地自由发挥,更不是不要体裁,像这类体裁不伦不类的作文实在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泛滥。
  三.语言五花八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汉语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有的语言英汉夹杂,比如生日party、很happy;有的语言毫无原则地省略,让人一头雾水,比如李宇春的歌迷叫“玉米”;有的语言没有章法,比如这样很成龙、摇曳满怀相思等等,不一而足。而学生永远都是对新鲜事物和时尚之风最感兴趣的一个群体,于是这些语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学生作文中所谓的“亮点”和个性化的体现。殊不知,夹杂了这些不土不洋、文理不通的语言的文章,早已失去了汉语所特有的馨香,变得怪模怪样。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并不是一无是处、毫不可取。而是因为很多学生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思想幼稚、毫无深度,只是一味地追求文章的外在形式,以为这样就是创新。其实,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过犹不及的。那么面对这几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避免或改进呢?
  首先,创新作文教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成熟的过程。可是,目前我们对创新作文的呼声很高,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步骤,基本上是粗线条勾勒。其实学生对许多文体和许多写作手法还是相当陌生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学同仁重视和深思!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手法,不懂文体特点,又如何能进行合理的创新呢?我们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了?如果我们能从写作手法、文体各个方面逐一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功,那么学生是不是可以在熟能生巧的同时游刃有余地创新呢?
  其次,创新作文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作文首先是表情达意、陈述观点的,因此其最直接的载体就是语言。任何一篇受人欢迎的好文章,不管其外在形式怎样,语言无一例外地都是极有文采和感染力的。所以,要写出好文章,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不行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除了得益于他独特的眼光之外,更得益于他睿智的语言。所有的话语在他的妙笔下都生成了花,所以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依然觉得语言犀利、鞭辟入里。
  其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具有个性化的文章来。俗话说:“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深。”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亲自去体验生活才能有感而发,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创造出个性化的文章。譬如,张爱玲之所以能写出三十年代旧上海遗老遗少们的生活和情感,就是因为她曾经身在其中,观察和体验了这些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否则何以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
  其四,扩大阅读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首先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比如苏东坡开始学习作词就是模仿柳永,但他又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在模仿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广泛阅读各类文章,汲取他人经验,在模仿和学习他人的同时,或许就会灵机一动而有所创新和发现。
  彭雪丽,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创新作文中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