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311

  

咏雁诗话

◇ 夏春宇

  大雁是我国候鸟之一,寒秋之时,千里迢迢从朔方飞往南方,阳春之日,又不远万里从衡阳飞往北方。大雁是人们吟唱不绝的审美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常借助它抒情言志。
  一.描写天空飞行的雁阵,赞美雁字的美丽
  元代诗人谢宗可的《雁字》诗云:“芦花月底寄秋情,阵影南飞势不停。一画写开湘水碧,半行草破楚天青。云笺冷印虫书迹,烟墨浓模鸟篆形。题尽子卿心事苦,断文无数落寒汀。”诗的大意是,在明月映照的芦花上空,一行雁阵的影子向南飞去,好似一个笔画写在碧绿的湘水上,又好似半行文字书在青天上,在云彩上印上虫书体字迹,在浓浓的烟霭上模拟鸟篆体的字形。写尽了苏武难以回归的痛苦心事,最后那些文字散落在寒冷的小洲上。借助诗人动人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雁字是多么美丽。
  二.描写大雁的生存环境的艰难,抒发诗人的对政治环境的忧虑
  李白的《鸣雁行》诗云:“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诗的大意是,胡雁鸣叫着,辞别燕山,昨天从委羽山出发,今早飞度雁门关。它们一只只衔着芦枝向南飞,散落在天地之间。它们翅膀连着翅膀飞去又飞还,有时寄居于烟波浩渺的湘、吴之地,有时在霜雪中飞行,弄坏了羽毛,有时害怕被弓箭命中互相惊叫,有时它们听到控弦声,因惊恐而坠落。这些实在令人叹息,而世人还要用子弹射击它们,这是什么呢?全诗极力铺陈北雁南飞历程之艰险,以及雁对弓箭的畏惧心理;借此托物寓意,寄寓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险恶,表达自己命运的吉凶难测。
  三.托鸿雁传书,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一直在长安作官。他的《送征雁》是写秋雁向南飞,他的《归雁》是写春雁向北飞,借大雁抒写思乡情怀。
  钱起的《送征雁》诗云:“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怯去翼,影灭有余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诗的大意是,秋季的无边天空,一片明净,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在向南方飞行,不时地发出凄凉的叫声。秋风萧萧,卷来寒霜,冰冷透骨,云彩散开,月亮出来,大雁吃惊。飞越边塞,真担心大雁会累坏翅膀,雁影已经消失了,却还能听到它的声音。诗人遥望天外,心中惆怅,生出满眼的思乡之愁。当时诗人正处于战乱年代,流落长安,难回故乡,只能寄情于怀想。
  钱起的《归雁》诗云:“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诗的大意是,大雁啊,你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要从潇湘轻易地飞回来呢?那里水是碧绿的,沙是明净的,两岸长满了绿苔。大雁似乎回答说,那是因为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我们不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首诗的末两句是从《湘灵鼓瑟》中的“楚客不堪听”演化而来。作者按照贬谪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形象。他让旅雁听到湘灵流露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产生乡愁,而决定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王粲的《登楼赋》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句子,正好说明旅雁听瑟后飞回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自己宦游他乡思归故乡的情怀。
  四.借鸿雁传书的描写,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李白《清平乐》词云:“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泣归香阁恨,和泪淹红粉。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词的大意是,女主人公抬头看见飞向衡阳的大雁,大雁能捎来书信,可那个无情的丈夫为什么连一行书信也没捎来。于是她回到香阁哭泣起来,泪水浸湿了红粉。她发下誓言,等待到大雁从衡阳飞回的时候,她也不给丈夫寄去书信。词中的“衡阳雁”,传说雁飞到衡阳就停下,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一行书”,用雁足传书故事。雁行排成“一”字,即一行书,这里语带双关,责怪丈夫人不如雁,雁有千声万字,他却一个字也不托飞雁捎来。全词以思妇的口气述说,表达了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五.借对大雁的描写,表达诗人飘泊不定的情怀
  欧阳修的《江行赠雁》诗云:“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这首诗写于诗人南行赴任途中。当时诗人暮宿江上,看见几只南飞的大雁在江水间栖息,那些鸟儿由于长途飞行已经很劳累了,加之要躲避暗箭的射击,显得羽翼衰微。诗人联想到自己也是漂泊江湖,于是在心中对雁儿说:请你们同我做个旅伴一起南行吧。诗人借雁喻己,表达了诗漂泊无依的情怀。
  夏春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咏雁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