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数学等理科学科,可以通过记住公式定理来寻找解题思路,语文则找不到学习的定理公式,考试也只能凭语感,凭运气,尤其是做语文阅读题时,很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那语文是不是真的无章可循呢?其实不然。只要认真去归纳总结,就会发现,语文也有规律。下面我就把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规律拿出来说一说。
在古诗阅读或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说说某句话好在哪里,或试对某句话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该如何来做呢?我们一般分三步走。首先点出句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再对句子进行简要的分析,即本句话写了什么或表现了某意象的什么特点,最后再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如,要分析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中“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就可以按这三步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答题参考模式: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表达方式,(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要分析的话中并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找找句中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词语,同样以三步走的方法来进行答题。第一步,找出相关写作方法;第二步,句子简析;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例如,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中,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动词“割”字用得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又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题第7小题,简析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活用为名词,意思为“无眠的人”,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现了离人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忧伤,写出了作者怀念弟弟的深情。
答题参考模式:这句话中(动词/形容词/拟声词/……)“_________ ”用得好,写出了_________,表现/突出了_________。
如果上面的情况都没有出现,我们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进行思考,这句话是不是有两层含义?这种情况则要先对句子的本义进行阐述,再对它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
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的本义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揭示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的人生哲理。”
答题参考模式:这句话的本义是_________在这里它还有的意思(在这里它揭示了_________的人生哲理)。
同时,在回答表达效果时,还要补充的是:回答要具体,回答要用“行话”。
例如,《故乡》中有这么一句话,“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如果要说说这句话的妙处,我们这样说:这个子中动词“飞”用的好(表现手法),用“飞”字写出了宏儿跑出来的动作迅速(内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宏儿天真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表达效果)。这个回答就比较具体。我们不能只笼统地回答生动形象,而要像前面的回答一样,写出到底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什么。
还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回答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时,他不能用表示心情的一些词语,而是用了一些表示肢体动作或其他方面的词语,最终因不用行话而丢分。
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应该如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方圆,只要我们平时多阅读积累、多练习实践,就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矩,步入其方圆,这样,我们学习语文也就不会觉得难了。
以上只是对语文阅读一种题型的答题规律进行了阐述,我们还可以通过多思考、多归纳来发现更多规律。
李莉,教师,现居江西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