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82

  

课堂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的话语权

◇ 周雪桂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文本、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编者之间的平等、多角度的对话,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也就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又该如何有效的调控学生的话语权呢?
  一.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1、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初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个体,学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群体。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文情怀和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课堂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孩子爱说,我们就要努力的引导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说。我们把他们的话语权还给他们,让他们放开心扉,自由的表达所想。真正尊重学生的教学是要在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优化发展。
  2、引发学生话语权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教师要想拨动隐秘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话语权”这根弦,就得事先校音定调。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如教授《傅雷家书》时分析父亲形象时,我设问:当你考砸了的时候,你的父母通常怎么说?你最想听到他们说什么?一个学生感慨道:每次放学回家,不管多晚,父亲总是在家等着我,陪我夜读到很晚……这无疑打开了学生的内驱力,有了触动点。
  二.有效地调控课堂学生的话语权
  1、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灵动课堂,促成建构式课堂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灵性四溢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为蓝本,激发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变既定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点、省略处、疑难处,更能调动学生的言语活动,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服务。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性,区分“话题”与“问题”。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紧扣教学内容的话题,让学生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高质量问题,用思想的触须充分拨动他那根言语活动的情弦的话,就会产生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
  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则是一个线性的问题,如提出“谈谈你眼中的寿镜吾先生”则是一个话题,两者产生的课堂价值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是问题,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问者和答者是主动和被动的不平等关系;而后者是“谈”,导向丰富,承认课堂教学参与的平等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三.有效地评价课堂生成的学生话语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和悦,有耐心,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因此,评价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客观公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在教《孤独之旅》,组织学生讨论“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时,就有学生认为:虽然这样孤独的生活对于杜小康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很残酷,但这也是对杜小康的磨练,这次旅途也让杜小康发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也是好事。也个学生叫道:老师,他父亲违反了教育法,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让他辍学了很不公平,也很残忍。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或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该文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讨论的意识引到“在挫折、逆境成长”的现实意义上来。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但是,我们生的话语权可以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在这个话题情景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学生话语权的参与率就会明显提高。
  周雪桂,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课堂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