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96

  

《蜗牛的奖杯》的差异教学

◇ 步云

  《蜗牛的奖杯》这则寓言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浅近朴实。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样一篇传统的课文,一直以来有着传统的教学流程,其主旨是让学生懂事明理,可在差异教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怎样用差异的教学模式实施,让学生从被学习者转换成学习的主人,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方式,这就使我们在不停地尝试并改变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策略与评价语言。
  一.在积极的评价语中预学查异
  以前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们一般在读课题的时候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学生会就课题提问,这些提出的问题一般只作为了教学的一个流程,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学生解决。差异教学模式下老师为了让全体学生自主感知学习内容,弥补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知基础,减少初学的障碍。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想了解的问题,经过老师的整理,有条理的在第二课时呈现出,利用学生间的差异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多思考、会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语要精炼、有指向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问题都是智慧的火花,说明大家都是善于学习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上课初始就激起浓厚的兴趣。
  再如,学生提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后,再经老师总结归纳后一起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讨论:
  (一)关于“是什么”
  1、以前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2、现在的蜗牛又是什么样的?
  (二)关于“为什么”
  3、蜗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对待荣誉的?
  老师的评价语:这“是什么”的问题能让我们读通课文,而“为什么”的问题则能帮我们读透课文,解决了它们,其它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吧。
  在老师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后的总结,给他们带去成功的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教育的快乐,把学生们带入新的学习旅程。
  二.在差异发展中感知蜗牛变化
  这节课中在体会蜗牛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与现在这是一只 的蜗牛进行对比。第一阶段学生开展尝试性学习,让学生能用一些词来形容它,感知蜗牛的变化。第二阶段学生进行初学结果的展示与汇报,交流各自的学习感受。
  生:现在这是一只丑陋的蜗牛。原来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天长日久,一对美丽的翅膀退化了。漂亮的奖杯也变成了坚硬的外壳。
  生:这是一只痛苦的蜗牛。连伸头、走路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勉强”这个词看出它伸头都不容易。
  生:我从“慢慢地爬行”看出它走路不容易。
  师:看来这是一只痛苦的蜗牛。读出它内心的痛苦来。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课文,基于学生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及时将课文语言内化。
  三.在拓学展异中生成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作用,它赋予课堂教学意外的“惊喜”,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它们,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呢?
  在学完课文后,老师设计了课内讨论:1、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也会拿到奖状、得到奖杯,你认为该怎么样对待荣誉了?原先设计的第2个问题: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在获得荣誉之后也骄傲了,你该怎么劝说他呢?后来在上课时改为:许多年后,老蜗牛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散步,看见天上天翔的小伙伴们,它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后恰到好处地揭示出名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这样一改,问题的层次分的很清楚,也更有针对性,从蜗牛自身立场考虑自己的做法,还要学会教育他人,同样是那只蜗牛,骄傲时的心理活动与知错懊悔时的心态截然不同,在让学生在懂得文本要表达的道理后,学会运用,把这些刚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课外,老师布置了这样选择的课后作业:
  1、讲一讲:将《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同学听。
  2、读一读:这篇故事是根据杨啸爷爷的寓言诗《蜗牛的奖杯》改编的,课后找出来读一读,下次课我们请人来诵读。
  3、写一写:你想对骄傲的蜗牛或者这样的同学说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讲一讲、读一读、写一写的选择性作业也让学生间的差异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课后作业,不仅学生感兴趣去做,而且热于去探究,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达成挑战性教学目标。
  步云,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蜗牛的奖杯》的差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