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94

  

《一双手》的拓展性教学

◇ 佘兵

  如果还只是守着一本书、一张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要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无疑是天方夜谭。那么怎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呢,我认为,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教学思路。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提供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和时空,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一言以蔽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下面以笔者教学《一双手》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具体说明。
  在相关视频中拓展教学空间。在教学起始阶段拓展的方式很多,但是,最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无疑是多媒体。老师在教学《一双手》时,播放了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视频。老师只是要求同学们谈谈对“手”的认识。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古典韵味的乐曲,圣洁灵动的手语让人如痴如醉。有的说千只慧眼闪烁,千只纤手微颤,是那一双双灵巧的手诠释了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的典雅,让人击节赞叹!有的说邰丽华与20位同伴结为一体,以千手观音形象立于莲花台上,用缤纷的手姿和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一段绝伦的精彩与神奇。接着,老师顺势引导,尼泊尔谚语说:“自己的双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姜孟之如何用文字向我们展示的仅仅属于个人的‘一双手’的神奇与伟大。
  这样的拓展,无疑能激发学生极大地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同题诗歌中拓展教学空间。唐朝有三位诗人都曾以《咏手》为题作诗,老师出示了三人的相关诗句:“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背人细捻垂胭鬓,向镜轻匀衬脸霞。”(韩偓),“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鸾镜巧梳匀翠黛,画楼闲望擘珠帘。”(秦韬玉),“妆成皓腕洗凝脂,背接红巾掬水时。薄雾袖中拈玉斝,斜阳屏上捻青丝。”(赵光远)让同学们研讨它们的一些共性和特色。
  通过研究探讨,同学们发现,三首诗都是写的年轻的女性,手指纤细,白嫩,修长,写的是她们调琴,梳理鬓发、洗脸等平常小事,人物比较单一,并且没有鲜明个性特点,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明作者的视野比较狭窄,生活阅历的局限导致作品的内容比较单调。
  在同名作品中拓展教学空间。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而动作里最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性格特点的大概要数“手”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到鲁迅的作品中去寻找一些有关描写“手”的语句,看看它们在内容上,写法上和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兴致很浓,纷纷查阅鲁迅的作品,找到了一些例句,并积极探讨,揣摩。
  一个同学找的是《故乡》中有关闰土的描写:“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少年闰土)“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中年闰土)
  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和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懂得了作者是为了突出闰土生活的悲惨。老师再请同学们思考闰土生活悲惨的原因,有的同学从文中找出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句子。老师再要求同学们把闰土放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思考其悲惨命运的深刻原因,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种压迫让闰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
  《孔乙己》中孔乙己“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用指甲蘸了酒”想写字,别人嘲笑他脸上的新伤疤时,他不回答“排出九文大钱”,将他落魄中不忘炫耀的自鸣得意、自欺欺人刻画得活灵活现。
  一个同学认为最震撼人心的手的描写是《孔乙己》的最后,孔乙己用“手”走来喝酒,“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是最奇特的一双手,用“手”作“脚”,走出生命,走完人生。
  老师要求总结鲁迅的作品中的“手”,同学们研讨后发现鲁迅的视野非常开阔: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农村有城镇,人物丰富,个性鲜明。“一双手,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太精彩也太浓缩了!”有的同学发出了感慨。这就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了,这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思考和提升。
  老师最后做了总结,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源于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源于他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他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性。而“手”最能传达人物的不自觉的动作,因而从“手”的动作中一般能窥视到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内心世界。因此,我们也要学会去刻画人物的局部细节,以一斑而知全豹,用局部反映全部,用一滴水反映一个世界。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收获所在。
  佘兵,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一双手》的拓展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