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83

[ 姜萍 文选 ]   

弹奏出语文课堂教学思维的节奏美

◇ 姜萍

  我任教初三年级多年,可能感到初三时间紧,任务重,不知不觉我上课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上课的节奏很快。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很紧张,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即便这样,我还是觉得学生的思维速度慢,跟不上我的上课节奏,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时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我很困惑:速度过快,容易造成学生“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不集中。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让学生的的思维节奏能跟上我的思维的方法,但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后来,在教学之余,我阅读了一些教学杂志,才恍然大悟:初中生的思维有自己的特点:注意力容易转移但是集中时间不长;思维活跃但是跳跃性大;学习有激情但是认知监控能力差;学习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情绪化严重……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速度和深度,持续的快节奏有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会有懈怠的时候。作为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有效控制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节奏。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的思维节奏合理把握,呈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节奏美,以此展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节奏呢?
  思维节奏的实质就是一种心理变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高效率的节奏,注意思维活动总体趋向渐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像小河流水那样平淡无奇,而应如山脉那样跌宕起伏。课堂教学的速度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把握。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有以下方法。
  第一,思维节奏渐快渐强。在一开始上课时,给学生一个在学习、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准备过程。因此,我们上课时开头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要在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较大的思维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整堂课的安排看,要把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根据初中生思维的特点,注意力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是很难的,在持续的一种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处于抑制状态,正如古语所说:“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例如在语文阅读课上刚开始的诵读就是思维的准备过程,大声的读书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迅速进入语言学习的状态;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感悟品读的过程就是思维渐快渐强的过程,拓展延伸则是思维的高潮。
  第二,渐快渐强总趋势下要适当调节。思维节奏是一种心理变化。课堂上提倡学生呈现一种积极的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要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读书时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思维就会相对处于低潮,而带着疑问阅读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学生听教师讲解,无论什么内容,时间一长,思维就会趋于停滞,注意力就会分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归纳小结时,可以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诵读感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都是动态的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三,利用情感节奏调节思维节奏。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是情感的艺术。所以语文课堂有一个最大的思维优势:利用情感节奏促进思维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总是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这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阅读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感情融入作品,心理产生变化,促进思维的发展,就能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情感,师生之间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思维节奏才会一致,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节课中,应该有紧有松,有展有收,讲究急缓和疏密,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控制学生的思维节奏,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疏密有致、张弛有度的波浪式结构,形成一种音韵和谐的思维节奏美。
  姜萍,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弹奏出语文课堂教学思维的节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