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充分的确保语文教学的效果及质量,而且还是培养小学生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极少有人真正的将情感因素利用起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对渗透情感因素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情感因素的渗透。
一.情感因素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是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还是乐观积极的一种情感体现,而学生对教师的爱护、关心乃至尊重同样有着强烈的需求与渴望,教师激情的言语、期待鼓励的目光以及善意的微笑等,均能够创设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采取宽容的、体谅的且具备引导性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错误,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在教师道德情操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以充足的自信心将困难克服,继而提供可靠的保障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
2、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
通常热情可以将学生致力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情绪持久饱满的一个良好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全面的分析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热情的原因,并且认真的予以把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热情的产生,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均蕴含着尤为丰富的情感因素,特别是在学校中,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推动学生社会情感的不断发展,能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与教师的关爱及呵护有着极大的联系,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处理生活中所出现的情感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的有效途径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渗透情感因素的有效途径:
1、加强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能够与课文的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效。比如,在对《大仓教师》的课文进行讲授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学生对问题争先恐后予以回答的情景,这与学生的相似的、真实的生活体验有着极大关系,因而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一点来针对文章中的“争先恐后”进行发问,然后让学生加以回答,以此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语,教学质量便会由此提高。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学家经过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分析而筛选出来的教育精华,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不仅包括许许多多的情感信息,而且还有着大量的认知信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的将语文教材利用起来,将其中隐含的一系列情感因素深入的挖掘出来,使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应当以饱满的情感来范读课文,让学生有同情之感产生,借助于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及感染,来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种重要方式,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于课堂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特点充分地把握好,通过和谐学习环境的营造,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们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在课堂学习环境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最大限度的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当学生可以流畅地将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出来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得到内心的满足,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即便是学生无法很快的回答出问题,教师也切勿严厉批评,而是应当积极的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4、关注情感世界,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兴趣上,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讲述,那么便会使得语文教学毫无生气,变得乏味枯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的将外在的语言知识逐渐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能动的接受文化、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情感因素予以调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可敬可亲的教态,有起有伏的环节,来保持学生的积极情感状态,以此推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创造力的发展。
汪洪芳,教师,现居江苏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