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55

  

学生作文应该返璞归真

◇ 蒙雅芳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十年,从刚登上讲台的踌躇满志到“山穷水复疑无路”。起初从教的那几年,说句心里话,似乎感觉自己不是当教师的料子,真的有点想要放弃了。这其中的主要根由是教学生写作文他们却无从下手,给他们在课堂上把写作文的理论反复讲了,等交上来一看,真让人不可理喻,他们要么一字不漏的从作文选刊上搬到作文本上,要么是东拼西凑,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地照抄他人的作文,使人啼笑皆非。记得有次我布置了一篇题目是《我的奶奶》的作文,有位同学在作文中说他的奶奶去世已两年了,他非常想念奶奶等之类的话,当时我为此而感动,以至于在课余为这位同学进行了思想开导,这之后的第三天因天下雨,有位约莫六十左右的老奶奶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拎着一双雨鞋站在校门口,放学了家里大人们陆续将自家孩子接走,这位老奶奶急忙走到五年级教室门前说:“我的孙子怎么不在啊”?我忙上前问道:“你的孙子叫啥名字”?老人说叫王某,我当时愕然了,这位学生不是说他奶奶两年前早去世了吗?下午上课之余我又将王某叫到办公室一问才知他奶奶并没有去世,作文内容是他抄的,此时我真的心里难受,学生照本宣科到如此地步是谁之过?我陷入到深思之中。学生们的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每位做教师的反思啊!
  由于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这些年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评估以及和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影响下,我们的写作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乎教师们在平时将常见的应试作文的三大类(家庭、学校、社会)分类让他们死记硬背以便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如此一来,孰不知却造成了“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反作用了。
  很坦白地说,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已经形成的误区,弘扬“真实”的写作教学思想,应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学生写作进行减负
  给他们在布置作文时,让他们尽量写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要求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把一件事情完整的陈述清楚即可。一定叫他们说真话说实话,千万不能说假话说空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绝不要给他们字数上的限制。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外物
  学生作文时的素材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客观生活,离开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要进行写作,那几乎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物,注意观察每一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等过程,然后把这一过程记在日记里。让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寻找事物的属性。人生的感悟往往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的体验中提炼有个人特征的感受,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从书本到书本地做纸上工夫,这是做人也是作文的要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也不例外。我们的学生不会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远离生活,或者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假如学生写作时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某一环境、某一氛围中可以利用的一切,加上平时的留意,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将这一切“召唤”到自己的笔下,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中那些散乱的珍珠,那么,学生作文的文字就能增添几分明快,几分意味。因此,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应当使学生明白:写作绝不是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技术训练,而应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当具备的一种生活能力。
  三.激发兴趣,书写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出于年龄阶段的原因,他们对外物的好奇心理十分浓厚。因此,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善于捕捉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大力倡导他们发现和寻找生活之中喜闻乐见的事,要求他们把每一天的见闻和感受写在日记里并在下午自习课上向全班同学读一读。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一旦把学生求知欲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他们肯定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书写出真实的心灵。有了至情之人,必会有至情之文的。
  曾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论坛《知识——内存的财富》一书里这样要求我们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我们携手相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蒙雅芳,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学生作文应该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