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45

  

当前学生不会作文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李海

  凡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心里都明白,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中最终的落脚点当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成效,这显然作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师们的重头戏了。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在一线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们在不断地探索着学生怎样写好作文的路子,可是,这条路走得实在是太艰难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活,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他们在作文时“一拼、二凑、三照抄”,根本看不到生活的露水,闻不到思想的芬芳。让他们写一篇作文似乎比登天还要难,三番五次向他们督促讨要才能收上来,待交上来一看,要么是七拼八凑,东挪西借,要么是采用“拿来主义”的“全盘西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甚着,个别学生一味地不分青红皂白的照抄,真使人啼笑皆非,啼笑之后的苦不堪言。举例来说吧,就在前不久我给我所担任的七年级九、十班布置了一篇《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种半命题的作文,有位学生在开篇这样写道:我的奶奶去世已半年了,她的去世令我伤痛不已,可是她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奶奶如此的怀念,我不禁也产生了些许的伤感,课余我还为他做了思想工作。谁知,在一个中午放学后的雨天,有位约莫六十开外的老奶奶手里拿着一把雨伞站在教学楼右侧楼口等待着,我问这位老奶奶在等谁,她说她的孙子在七年级九班叫张某,她是给孙子送来雨伞。我当时愕然了,这天下午我把张某同学叫来询问,他才说出了实情,说那篇作文是他在《初中作文选》上抄来的。这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抄文”啊!我们的学生竟然把自己的奶奶就这样硬是抄死在了作文本上!我们有谁不为之惊讶?学生作文中出现这种过错到底是谁之过?笔者在伤痛之余,思忖良久,学生写作普遍“缺钙”的这种流行病,具体说来我认为是由以下两个主要原因所造成。
  一.学生没有机会去阅读
  其一,由于应试作用的影响,许多学校都对教学质量抓得十分紧,上级主管部门要考核、要评比。各学校又对每位教师要考核、要排名、更要与绩效工资相挂钩。迫于考试考核的压力,老师们不得不横下一条心来狠抓教学了。老师们见逢插针地要给学生辅导,更不用说学校给他们安排的固定辅导时间了。其二,再看看学生们的现状,他们每天就根本没有自由的阅读时间,他们从早晨六点半到校后一直到中午的十二点全是在各科老师的监督之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着,晨操前的半小时不是英语老师就是语文老师的辅导,晨操后依然。而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只能是按照各课任老师的意愿来“照章行事”了。中午两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家校往返近一个小时,吃饭约半小时,剩下的这半小时更是紧张万分,要打扫卫生,要完成早上各科老师在临下课时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下午的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他们又得打扫卫生。至于放学前的自习课,按理来说就应该是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了,然而,下午的自习课一般安排的是理科老师,这个时候就成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情形,还有哪个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拿出其它课程的作业来做?课外书就更别提了。晚自习的情况依然如此,学生就只能毫无选择地要按照老师的“指点江山”来“激扬文字”了。晚自习后呢?他们还要补救白天未完成的作业,家庭作业,更要预习第二天各科的上课内容。如此说来,学生哪来的时间去看看课外书籍呢?
  二.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中大人们的百般呵护,生怕他们有在语言上、行为上的不轨和考虑到安全等因素,除了叫他们去学校之外,其余时间就只能让他们坐在家里犹老僧打禅般地读书学习,很少让他们出门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自然界里那新鲜的空气。他们几乎成了囚犯,深受家人们的监督和约束,孩子们只有学习的权利,似乎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就是这样被这张亲情所编织的恢恢“天网”紧紧地套着。他们在家里长期过着这样的生活:不让动手只让伸手,不让随意乱走只让任意张口,不让随便发言只让大手花钱,不让看电视看“闲书”只让看与考试有关的书。学生每天生活在两点一线式的圈子里(家庭———学校),很少能有机会与社会、大自然相接触。再加上考试、升学的压力,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是常有的情形。学生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远离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要叫他们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学生没有机会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是学生缺少写作的第一手素材的主要原因。这种封闭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吗?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无事可叙,以至于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基于上述两种原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遨游在广阔的田野里
  给学生一片飞翔的蓝天,让他们融入自然之中,去观察和感受人类社会及自然界中那无限美好的事物,去品味那使人难以忘怀而又能激发人的激情的东西。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和外界事物相接触,才有思想火花的闪烁,才会有情动于心的优美文字的出现,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之所以在作文时无话可说,主要原因就是很少走出学校和家庭这两扇大门,缺少与外界人与自然的接触,缺少观察,缺少思考。因此,要给学生一片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徜徉在广袤的社会和自然中,放飞思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有脍炙人口之美文。曹操如果不是登上碣石山,他能有《观沧海》那样饱含激情的诗文吗?大诗人李白之所以有那样对祖国大好河山抒写的传诵千古的华章诗篇,绝不是他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所杜撰出来,那是他投身于对自然风物凝视的结果;张若虚如果没有对春之江、花、月、夜身临其境的洞察和感悟,怎能有那千古传颂的《春江花月夜》?鲁迅先生是对当时社会的洞悉和深入思考,方有那革故鼎新,激浊扬清,力透纸背的文字;朱自清的《春》可谓家喻户晓,那字字句句又何尝不是对春天那美好自然的真实写照?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走出门去,学会观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获得生活中的第一手写作素材,正所谓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教师可以限时让学生观察并写观察日记。每天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把自己的所观所感用文字的东西记录下来,就会积累许多写作的素材了。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名篇名著
  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每册后面均安排了《名著导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法国文艺评论家布封曾说过:“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灵魂的回音。”我们要指导学生广泛地涉猎文学上的名篇名著,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去滋养他们,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们可按照年级不同而指导去阅读,如初一读《西游记》,初二可读《水浒传》,到初三可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部分章节。对于《名著导读》中出现的外国著名篇章要给学生作大致介绍,最好让学生找来原著浏览一番,让他们从中汲取思想之精华。
  三.引导学生树立当代意识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代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有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就会生发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留心和学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观察和思索把其感悟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作文离不了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多看每天的《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法制栏目》等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电视节目。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搜集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有关《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让学生进行观看。在课堂上从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开去,比如:禽流感、SARS病毒,以引起学生关注环境卫生;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问题;从5.12大地震灾难中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并激发起他们对危难时刻的民族精神的颂扬;从农村学生营养餐的供给、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发放以及学生免费教科书的提供中让学生懂得感恩;从中国“神九”跨入太空领域而欣慰地看到中国科技事业的飞跃发展……。我们将这些社会现象适时引入课堂,就会使学生视野开阔并且感受到社会的五彩缤纷。只有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平时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使他们写出饱含深情的大气文章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论坛《知识——内存的财富》一书里早就明确要求学生“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进而运用到写作之中。
  李海,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当前学生不会作文的原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