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1期 ID: 406234

  

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设计策略

◇ 卢亚清

  教学切入点是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入手处,是教师挖掘文本的工具,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抓手,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它必是文本人物形象、内容情节、思想意义、篇幅结构的聚散点,课堂教学由此生发,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2012年4月7日在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语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有幸听了王君老师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王老师所选的篇目是苏教版八年级的课文《老王》,本文原为高中课文,课文理解较为艰深,需要学生对时代、对人性有一定的感悟和认知,否则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难以形成共鸣的。根据既往课堂经验,往往老师为文本感动得不能自已,可大部分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所以师生之间需要架起沟通时代差异的桥梁。
  王君老师在切入本文时处理得非常巧妙,由自然中美丽的花花草草引入卑微苟且活着的老王。打开幻灯片,学生们眼前所看到的是自然中那鲜嫩欲滴的草和绚丽夺目的花,孩子们不由得活跃起来,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的赞美。王君老师马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之间的共识,那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了解老王的生命状态,当王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一个最能概括老王生命状态的词,学生们迅速发现了“活命”一词。王老师由活命的老王和自然中美丽的花草进行比较,学生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自然地感受到老王卑微不幸的生命状态。当他们知道有一些人活着还不如自然中那些花花草草,只能活命,不能生活,这一切给了学生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他们一下子懂得原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有一些人的生命还不如草芥,杨绛作品中看似平淡冷静的语言下浓烈震撼的人物悲剧情感呼之欲出,孩子在课堂上此时不再是冷静的倾听者,而是进入作品人物生活的参与者,他们仿佛在自己的生命世界中亲眼看到老王,为人物命运的悲惨而叹息甚至流泪。
  王君老师抓住孩子们感性认知强于理性思考这一年龄特征,避开时代隔膜,巧妙切入,形成共鸣的高效课堂。这堂课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准切入点方面生发了两点思考:
  一.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思维习惯设疑激趣。
  设疑激趣,先声夺人,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探究式的和老师在课堂中展开互动,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说明文叫做《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如果孩子去过北京,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可能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习本文时会产生一定兴趣,如果没有去过,单靠文本的说明,似乎难以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调动孩子都能参与课堂,在本文如何切入展开方面颇费思量。根据以往的经验就是教师通过演示幻灯片或教学挂图让孩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切入文章展开研析,似乎教学效果并不见佳。我在讲授文本前布置了一项分类预习任务,我把去过天安门参观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同学编为一组,每人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并进行汇总。没有去过的同学编为一组,自己通过网络独立检索资料,并结合文本内容做好材料准备。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我让两组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形成共识,互为补充。去过的同学用亲身实例介绍他见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见过的同学则通过检索的资料说说他心目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
  二.抓住文本中一个词或一句话切入文本,因为它们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王君老师在讲授《老王》一文时,让孩子找出最能文本中最能概括老王生命状态的词,并由“活命”一词生发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当发现孩子存在理解障碍时,为加深对“活命”一词的认识,王老师让孩子比较“生活”与“活命”两词之间的不同。由于两个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讨论中孩子们发现生活是一个中性词,从广义上所指就是人为了生存进行的各种活动,而活命仅指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他们就能迅速理解人物命运的时代悲剧性。作品中处在活命状态的老王与那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之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时代的鸿沟消除了,留下的是孩子对文本中人物价值、思想意义的深层思考。
  设计好恰当的教学切入点,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目标达成事半功倍。作为教者不可不审慎对待,仔细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切入点,实现启发式切入,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卢亚清,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