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3522

[ 周育英 文选 ]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 周育英

  一.说教材和教法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于个性化,文言现象丰富,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学生只要结合注释,用心感悟,是能读懂全文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多数不喜欢钻研古诗文,流于浅层次阅读。我们一般的教法是归纳文言词语、分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于是有学生常被老师绘声绘色的分析弄得昏昏欲睡。还有一些创新的教法就是通过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但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欣赏一些现成的观点,老师也很少了解学生从文中吸取了哪些营养。
  《读写天地》上刊载的《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上美国孩子的欢呼雀跃与中国孩子的睡倒一片。同样的故事,在不同教育观念指导下,被不同的教师引导到不同的思维方向,教育目标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我不能确定执教者就是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但可以肯定这是两种教育思想的差异。美国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彰显出的教育智慧引起我深思,“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美国教师紧紧围绕内容,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又不脱离现实生活;不拘于一字一词,更多的是关注对待人与生活的态度。而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内容则多是介绍作者、疏通字词、分析中心思想和“不好好听课就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就不能……”的说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提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学生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刘兰芝那么勤劳,被遣回家时还‘指如削葱根’,这种描写合理吗?”于是我决定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采用学生质疑解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的一词多义,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对母子、夫妻、婆媳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忠于爱情、承担责任、珍爱生活的情操。
  三.说学法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是“提高学生探究的意识,养成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激情,敢于质疑,敢于求新”,“学会多角度地阅读,学会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进而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因此,我安排的学法是自学——质疑——交流。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字,弄清情节;再质疑,可以是浅层次的质疑,也可以是深层次的探究;最后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归纳“偏义复词”和“谢”“相”“见”的一词多义;引导学生利用“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整理。第二课时,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全文。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流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更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成。”课前我估计有学生会钻牛角尖,提出“孔雀会飞吗?鸳鸯会飞吗?”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猜谜导入的方式:“‘一对鸳鸯对翅飞,一个瘦来一个肥,一个月来三次,单等中秋来一回。’打一个字。”告诉学生谜底是“八”,并且告诉他们鸳鸯会飞,它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千百年来,鸳鸯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是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备受赞颂。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进入正题。
  首先是浅层次的质疑解疑。我先展示学生提出的小问题,要求同学们互相讨论,自由发言解答。这些问题是:兰芝为何十六岁才读书?兰芝如此勤劳为何“指如削葱根”?两三年时间,“始扶床”的小姑能“如我长”吗?软弱的焦仲卿为何敢自杀?三日成婚何太急?夫妻重逢,焦仲卿为何“贺君得高迁”?兰芝被休回家,为何还有心情“起严装”?焦仲卿临死前“渐见愁煎迫”,“徘徊庭树下”,他“愁”什么,为何“徘徊”?焦母棒打鸳鸯毁了儿子的幸福,儿子死后为何求合葬?寡妇为何“起彷徨”?作者要“多谢后世人”一些什么?
  因为这些问题学生结合文本就能解答清楚,我会让学生抢答,并且肯定学生对教材的质疑精神,同时适当做点补充,强调铺陈、夸张、渲染等手法及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深层次探究。
  新课改的理念说:“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有学生的生成,还应当有教师自身的生成。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激发起来了,语文课就有了灵性,真正精彩的语文课也就呈现出来了。”针对学生问孔雀、鸳鸯会不会飞的问题,我故意反问学生一个问题“孔雀为什么东南飞?”我先告诉他们一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诗句),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补充一点孔雀知识,让他们明白孔雀飞向东南方向是正常的生活规律;“东南”是虚指,其实孔雀东南、西北飞都没什么问题。最后点拨起兴的手法。
  “亲其师则信其道”,当学生发现我对课文相关的知识准备得如此充分时,会更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再展示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给学生一些知识拓展和情感导向。
  1.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学生的回答会很精彩。例如,兰芝无子,焦母专横,恋子情结。但恰好容易暴露一个弱点:脱离文本,主观臆断。于是我让学生读原文“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让学生明确文中的三点理由,再肯定学生谈的恋子情结,聊一聊现代生活中的婆媳关系,让学生把文学与生活对照起来,体会兰芝的委屈和无奈。
  2.为何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就有媒人登门为县令的儿子求婚,县令所遣媒人被拒绝后,太守又请郡丞来提亲?
  学生能答的就是侧面烘托了兰芝的优秀。这就需要老师的补充。我会告诉学生,在汉代,“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主流,但是汉代人并不以再嫁为非,实际生活中,妇女改嫁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卓文君新丧,就随司马相如私奔;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做说客;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让学生明白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兰芝发誓不再嫁,为何回到家中,刘兄三言两语兰芝就应婚了?
  学生能想到刘兄性格粗暴、贪图富贵、兰芝已经做了殉情的打算等原因。而此时我却要告诫学生:女子和老公吵架了一定不要回娘家,那样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要学会沟通,记住快乐一般都是用来分享的,而有些痛苦要独自承受。
  4.两情既相悦,为何不私奔?
  学生会认为是焦仲卿很软弱又很孝顺,刘兰芝也是身不由己。这时就要拔高一点,借鲁迅先生的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学生明白,“悲剧的魅力,不是在于它对美的侵蚀和毁灭,而是在于,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如果私奔了思想意义就减弱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的举动,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经过这样两轮质疑探究,再总结人物形象可谓水到渠成。在结束新课时,我会再反问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让学生明白爱情需要忠贞,但是表现忠贞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从而以“多谢众学子,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学业故,前者亦可抛”作结。
  五.说教学预测
  这样的课堂,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所以,了解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很重要。同时,教师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取,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有备无患,才不会被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在解答问题时,一定要敢于摒弃传统的说教观点,多一些人文关怀,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感受到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乐趣。
  
  周育英,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秭归。本文编校:老 猛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