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仿佛是人间最灵巧也最无情的化妆师。它给绿叶涂上苍凉的黄,它让鲜花脱下华丽的衣裳,它让人的脸上爬满沧桑的纹路。连屹立千万年的崖壁也日复一日地被流水切割得换了模样,曾经流水汤汤百川东归的沧海也会变成桑田。那么,是否有什么东西,在流年的暗中偷换里,依旧如故?
那应该是记忆。
从神话传说的记忆里,我们遥想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奇迹;从厚重的竹简的记忆里,我们领略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睿智;从发黄的书页的记忆里,我们沉醉于骚人墨客精巧的文思;到今天,报刊、电视、网络,同样在帮助我们保存、纪念那些久远的人事。
记忆是不朽的。我们早已看不到屈原投江时黯然的背影,但我们记得他“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慨和清高;我们早已看不见孔子讲学的场景,但我们记得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诲。时间在不停地向前行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很多人,很多事在历史的烟尘中渐渐远去,但他们留给我们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在时光的酝酿之后如酒般散发着更加浓酽的芬芳。中华文化就是由这些古老而深刻的记忆构成的,如春风化雨般,点点滴滴地渐染着炎黄子孙。这些记忆,哪怕历经千年,却同样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
我相信中华文明会生生不息地延绵。因为记忆比时间有着更为持久的影响力。记忆不是不动的石像,而是流动的溪流,和日月星辰一起,见证并收录着每一段传奇,从古至今。我们的记忆从远古洪荒开始,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物质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淘洗,终成东逝水,可记忆却保留下来。于是我们难以忘却汶川地震举国伤痛的记忆,难以忘却北京奥运普天同庆的记忆。这些都被收录进中华文明的珍贵书页间。
记忆依然在,走过远古,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战争和苦难,走过繁荣和文明。斗转星移,春秋代序,记忆却始终如同圣火,不断传递,永不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