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范增的两句话耐人寻味,即“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由“若”到“吾”,从“且”到“矣”,让读者深深地感觉到范增由希望到绝望的心理。
“鸿门宴”本为杀刘邦所设,由于项羽优柔寡断而流产,尽管范增“数目”,尽管亚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还是举棋不定。所以范增只能另谋新策,那就是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他找到项庄,为使项庄杀刘成功,范增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从心理上激起项庄杀刘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不杀,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俘虏”,这是耻辱。而这句话更突出的是“你们”,虽然项氏失败被刘邦俘虏的不一定是“若属”。这句话流露出范增杀刘的信心和希望。刘邦在宴席上多待一刻,这张胜券就在自己的手上多操一刻,刘现在是口中食、囊中物、瓮中鳖、俎上肉。项王不忍,你们难道也不忍?只要将刘杀死,那就是胜利。项王再有不杀之仁,也无济于事,所以“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是范增对项氏集团尚存希望的一句既有命令又有威胁性质的话,他试图通过这一计策来挽救即将形成的败局,而语气中的“且”也带有一种推测。这种局面即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它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发生与否,就在于能否杀了刘邦。范增心中的焦急,让人坐卧不宁,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而当计划流产,刘邦已逃,范增满怀着忧愤、沮丧和恼怒所说的“吾属今为之虏矣”,则分明让我们听到了绝望。由“若”到“吾”,由“且”到“矣”,范围扩大,包括了自己;语气肯定,不容置疑。一个忠心老臣仿佛一下子苍颜白发,颓然其间。
范增的绝望并非仅仅是刘邦的逃离,不就是40里路吗,不就是几万人吗,当初不是已经“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准备了吗?范增的绝望,是在整个杀刘过程中看到项氏集团不团结、不一致,以及对自己的不信任而产生的。优柔寡断的主人,心怀各异的亲信,只有自己凭一颗忠贞之心,一躯衰朽之体,在不被信任中苦苦支撑。
一句“吾属”,黯淡了心头的热火,渺茫了奋斗的前景,也绝望了所有的梦想。
(作者单位:尚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