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笔者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尝试采用“五节十步”作文训练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现将此法作一简单介绍,以求教于方家。
一、“五节十步”作文训练模式的操作程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反映师生双向互动,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包括五个相关联的环节,十个具体的步骤,即教师定标、指导——学生审题、起草——小组互改、评议——教师批阅、讲评——学生复改、小结。
1.定标:教师确定作文训练目标,拟定作文范围或提供作文材料。
2. 指导:教师根据训练目标和作文范围及学情进行写作前的指导。
3. 审题: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审题,构思立意。
4. 起草: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写作实践,写出文章初稿。
5. 互改:学生在阅读写作小组内部交换草稿,根据训练目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互相修改批评。然后誊抄到作文本上。
6. 评议:学生小组集体讨论作文,并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划分作文等级,写出评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7. 批阅:教师收阅学生作文,评判学生评语是否准确,等级是否合理,并总结得失,找出共性问题,为讲评作准备。
8. 讲评: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评价,表扬优秀组和优秀作文,激励学生,培养兴趣。
9. 复改:学生根据小组评议意见和教师讲评,对自己作文再次修改。
10. 小结:学生反思作文得失,并以“作文后记”的形式写成短篇随笔附于文后,以便以后写作时参考。
二、实施“五节十步”作文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1.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形成了教与学协调发展的合力。这种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从图示可以看出,这种训练模式的第二、三、五三个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第一、四两个环节虽以教师活动为主,但在“指导”这一步骤中,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的指导都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这五大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贯穿始终。
2.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修改、评议、小结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写作规律,掌握写作技巧。同时,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一元化的评价方式,形成了一个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多元化目标评价体系,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写作兴趣和动机,发挥创造潜能。
3. 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体系,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这种信息交流体系可图示如下:
如图所示,在这种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体系中,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多向交流互助,自由讨论作文成败得失,进行信息反馈矫正,将群体教学优势和个别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智能的优势互补和优化组合,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 突出了学生修改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修改自己和他人的文章,不仅能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思考、再认识,而且能深切体会写作的甘苦,培养良好的写作态度和习惯。修改评价文章也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写作规律,形成能力,开发智力。
5. 减轻了教师的批阅负担,把教师从大量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业务中去。教师在小组互改、评议的基础上,总览全局,把握共性,研究对策,提出矫正意见。整个过程高屋建瓴,宏观把握,从而提高了作文训练效率,实现了作文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操作和掌握,这种作文训练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双向互动、开放交流、多元评价、突出修改。
当然,这种作文训练模式只是提高训练效率的一般模式,要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还应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人生的大处着眼,从积淀文化的根基上落笔,厚积薄发,展现个性风采。
(作者单位:镇原县孟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