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新课标中的这一要求突显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于“感悟”的重要意义。这里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指学生直面文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亲历阅读的实践活动,它强调了主体的参与性。所以,能最大化地激发主体的亲历、参与意识的阅读应该视为有效的阅读实践。那么,怎样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亲历和参与意识呢?我觉得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即:“读”、“品”和“写”。
一、在“读”中生悟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依靠诵读产生感悟。诵读涵泳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荀子在《劝学篇》中就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泳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读就是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进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智。它能把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可谓是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
“读”首先要读出情味。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其次要读出情景。“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言语对象还原为融入自己感悟的新形象,走进作品情境,走进人物的心灵。再次要读清思路。读书不是“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式的读,而应以读为核心,带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读清楚文本的思路或层次结构。
二、在“品”中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固然是形成感悟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之一,但自我诵读涵泳是一种渐悟的过程。同时,阅读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发下产生的,古人称之为“机缘”。这些“机缘”有些被学生主体掌握了,但大量的却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因此,教师适时地点拨促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引导、点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品”读文本的情境,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体验。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段加一加,调一调,改一改,换一换,让学生在比较品读中体会言语运用的妙处,感悟渗透在文字之中的情感和韵味。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教《乡愁》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改为“深深”,好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问一是通过关键词的品读比较来感悟文本的情感倾向,问二设置一个参照物(改写),在与原诗的比较中品读感悟到诗歌言语的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特色。
三、在“写”中体悟
与数理化相比,语文课堂上相当多的时候学生都处于一种思维的游离状态。如何让学生产生真正的体悟?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体悟呈现出来?在“写”中进行感悟性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写”中进行感悟性阅读关键要选好切入的角度。即:写什么。可以写出文本留下的“空白”,可以写出文本言语表达的情景,可以写出文本的重难点的分析,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或形式仿写。其实教师要求学生用笔写下以上这些内容实质上是指导学生用笔去进行思考,这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说让学生动手写,就是让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景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阅读过程,激活积累经验,产生内心与作品相通的张力场,形成真实的对话体验。
(作者单位:海安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