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是一种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或知识系统放在一起,横向或纵向对照分析,概括归纳出其相关、相类或相异之处,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并借以不断形成新的或更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本文拟就“比较法”中的“纵比”在教学中的运用加以阐述。
有人统计,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文大约有600篇之多。这些课文所贯穿和体现的语文知识都是既前后紧密联系又逐步加深拓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比较过去所学的语文知识,在纵向比较的过程中温故知新,获得知识的飞跃,实现知识的深化和系统化,从而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更快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的一些名篇,之前已被小学课本选用。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中郑振铎的状物散文《海燕》和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绿》,就曾被节选、改编为小学《语文》中的《燕子》《梅雨潭》。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系比较。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燕子》把《海燕》的第一自然段改编为四个自然段,每段各包含一层意思:先写小燕子形貌的可爱,接写小燕子与春天的关系,再写小燕子飞行的轻快,最后写小燕子在电线上歇息时情状的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默读《海燕》第一自然段,再让他们回忆述说小学时学习《燕子》的情况。这样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课文把该自然段作为独立文章《燕子》的主题——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和赞美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也使其对《海燕》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层次了然于胸。接着让学生统观全文,认识该自然段作为《海燕》中的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洞见作者这样描写海燕的深层用意,弄清《海燕》的主题——借对海燕的描写抒发远离家国的淡淡的乡愁。最后让学生对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形成进行追溯比较,领会《燕子》和《海燕》的同中之异。前者写小燕子的可爱,是为状物;而写小燕子的可爱,必然要写出其活动的环境,是为写景。而后者则不但状了物,写了景,而且还借状物写景抒发了淡淡的乡愁。这样,学生不但在同中求异中深化了状物写景知识,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取象—融情—再现”这一状物散文写作的知识系统。
此外,小语课本中的《燕子》还对《海燕》原文中的一些语句作了适当的改动。例如《海燕》中有:“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在《燕子》中前段被改为:“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显然,改动后的文本,语言更为形象生动,语意更为简洁晓畅。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这些改动之处与原文作比较,以提高语言的敏感性以及自我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
同样,教学高语课本中的写景散文《绿》,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诚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曾出现,但就文体知识和整个语文知识系统来看,不无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以促成知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例如“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即所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教学“平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小语课本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采用的“散叙”进行比较,异中求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同一时间内”,后者则不受时间上的限制;相同点在于它们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均为“形散神聚”。一经点拨,学生对“平叙”就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再把“平叙”和以前学过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散叙等串联起来,学生对叙述方式这一知识系统就有了清晰完整的理解和掌握。
其他诸如作家作品和文学史、各种文学的不同艺术手法、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不同词法句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许多知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自己攀登新的知识台阶,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对那些零散的知识加以梳理,使之完整化和系统化。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纵比”还是得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篇篇联系,课课比较。如若那样,只能导致课堂结构的松散和语文学习的乏味。教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点和知识系统既要胸中有数,又要有细节上的把握,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次的联系和比较都能成为新课的有效组成部分,都能使学生获得思维和认知的新的飞跃。
(作者单位:仙游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