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语言的运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3次印刷)第6单元专题讲解了言语行为中的歧义现象,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病句考查的一个重要题型。教材对歧义的类型和歧义的消除等问题都作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但笔者认为教材中有几处例子的诠释和辨析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指出来和各位同仁切磋。同时也希望提高教科书的准确度和信用度。
1.在讲到“词语的歧义”时,有这样一个例子:“我喜欢杜鹃”(杜鹃花/杜鹃鸟)。根据常识,杜鹃确属一种鸟的名称,而且这种鸟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历史上还有“杜鹃啼血”的典故。“我喜欢杜鹃”完全可以理解成“我喜欢杜鹃鸟”。同时,杜鹃也是一种花的名称,叶子椭圆形,花多为红色,也叫映山红。所以“我喜欢杜鹃”理解成“我喜欢杜鹃花”也未尝不可。但除了这两种理解,就无别的意思了吗?《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杜”又可作姓氏,因此,“杜鹃”也可能是指人名。例如可以有这样的句子:“杜鹃同学在教室里读周瘦鹃先生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教科书中仅给出两种解释是不全面的。
2.在“语法组合的歧义”中,有这样的例子:“这有什么来头?”(“来历”,名词/“来的意义”,“头”字结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①来历(多指人的资历或背景):这个人来头不小。②来由,原由(多指言语有所为而发):他这些话是有来头的,是冲着咱们说的。③来势:对方来头不善,要小心应付。④做某种活动的兴趣:棋没有什么来头,不如打球。根据词典中的意义来看,“这有什么来头”还应有一层含义,即“做某种活动的兴趣”。
3.“语义组合的歧义”中的例子“我只买了两斤糖果”中提到由于语气重音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其一为“我买了东西,其他人没有买”(重读“我”)。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也欠准确。例如在这样的语境——“我和她一起去逛超市,“我只买了两斤糖果,她也只买了两斤糖果”中就不符合。所以“我只买了两斤糖果”如果重读“我”,也不能理解成“我买了东西,其他人没有买”这个意思。
4.在“语义组合的歧义”中,还有这样一个例子:“除了总经理,他最担心的就是董事长。”教材中给了两种理解:总经理和他都担心董事长/他担心董事长和总经理。但笔者仔细揣摩推敲,只能得出第二种理解。至于另一种含义则推理不通。若将句子改为“除了总经理,他最担心董事长”,去掉“的就是”三个字,那么这两种含义“总经理和他都担心董事长/他担心董事长和总经理”就很好理解了。
5.“利用词语和句式条件消除”中的例子:我们需要工作(无歧义),我们要工作(有歧义)。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工作”也是存在歧义的句子。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语境条件消除歧义,可有以下句子:
①由于任务重,这个周末不能休息,我们需要工作。(“工作”为动词)
②我们需要工作。工作是我们养家糊口的保障。(“工作”为名词)
③我们需要努力工作。(“工作”为动词)
④我们需要寻找工作。(“工作”为名词)
因而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工作”和“我们要工作”一样存在歧义。
6.文中又有例子:“他出来拿了一个小包交给我。”教材注此例为“无歧义”。笔者认为“出来”与“拿了”是伴随动作还是承接动作不明确,仍有歧义,即“他是在出来的同时拿着一个小包”,还是“在出来之后才拿了一个小包”。
以上几个例句是笔者深入研究教材后找到的认为教材中的诠释和辨析不够准确的地方,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和教材编写人员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