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范读者要在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
时下,范读遭到冷落,原因有二:一是许多教师高举新课标的旗帜,认为范读留有教师主宰课堂的影子,是不以学生为主体,而多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声影像,它图文并茂。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但其不足是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刻意设置的精美的画面上,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二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不高,不敢范读。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范读有利于展示教师自身的风采,使学生“一听钟情”
成功的语文教育,依赖于教师丰富的学养内涵及深厚的文化功底。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叶圣陶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读”一直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当教师要范读时,他必须吃透教材,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来,进而把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此外,教师必须研究范读的技巧,做到字正腔圆、节奏鲜明、热情满怀。例如在教诗歌时,教师必须以诗歌作者“代言人”的身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还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把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听钟情”,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因此,范读可促使教师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品位,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范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
新课标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谓“语感”,指的是语言的感性色彩和表情达意的效果。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一开始是怕读错,后来形成习惯,就再难开口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部分教师不重视范读有关。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潘新和教授认为:“言语教育是语文教育贯穿全程的核心内容。”张田若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师进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就从语音、语调、节奏、表情、手势等方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能力,更为教师的“风采”所折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由于与写作的年代相隔太远,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于是,我在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思想后,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范读了一遍,学生也跟着我融进了作品的情感世界中,由“感”入“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时的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已不是负担,而是兴趣驱使下的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愉快的学习。
三、范读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学生“披情以入文”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倾注了作者真实的深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读之无味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未能充分感受,不能将自己的身心融入那特有的意境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也常感叹学生缺乏真情实感。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情传情,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教师自己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诗人般的热情范读出自己的美的感受,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情感。
如,《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年轻时代的佳作,词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上却是抒发了诗人革命的豪情。教此词时,我把学生带到一开阔的高处,以自己饱满的激情进行范读,同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尤其是读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我慷慨激昂,以自己的感受调动出学生的豪情与壮志。又如,《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也是为“三一八”惨案所写的几篇纪念性文章之一。文中情感悲愤交集,语言犀利,爱憎分明,是纪念性散文的典范之作。我在教此文时,以读代教,紧紧扣住文章“悲”与“愤”的基调,范读中时而激愤辛辣,时而悲痛沉闷,学生在体悟作者深沉的情感中,从心底激发出对反动军阀的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范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应把握好范读的时机,选择好范读的内容,切忌“泛读”,剥夺学生自读感悟的机会。
(作者单位:泉州师院附属安溪
培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