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教师节之际,温总理指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教育家成长丛书》于2006年出版面世,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其中语文卷12册,记述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笔者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几处共同的优点,与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勉。
一、爱学生,和学生心心相印
“爱学生”,这句话说出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倾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爱学生”,不是很容易的。奉献是教师职业的本质和天职,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学生怀着深厚执着的爱,才能真正从心灵上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到与学生心理零距离。这是这些语文教育家身上突出的共同特点。于漪老师把教育事业、把学生看成自己生命的全部,对学生的“爱”常常达到“执着、入迷”的程度。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于老师还是像往常一样拿起课本走上讲台,把爱和智慧无私地给了别人的孩子。她的理由很朴素:“我又不是医生,陪着也没有用。”其实大家都清楚,这于理尚可,但于情却不通。于老师在“文革”中受尽凌辱,有学生还当面殴打她生病的孩子(这是一个母亲难以容忍的)。可“文革”一过,她很快就“忘”了这些“不幸”,对学生“痴心不改”,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爱的事业”中去了。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境界啊!“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这是李吉林老师对自己一生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对学生怀有深切而真挚的爱,是做一个合格语文教师首要的条件。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热爱,他将成为一位好的教师。如果教师只有像父母一样对学生的热爱,他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可是如果教师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教育家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溺爱”,它超越了父爱、母爱和友爱,是有着丰富的智慧内涵、有深厚学养滋润的“大爱”,是爱的极致。
二、勤读书,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句话也是对这些教育家成长之路的注解。这些名师都是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的,勤奋苦读、大胆开拓是他们硕果累累的肥沃土壤。于漪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非中文科班的“缺陷”反而成了她一生不懈追求的“借口”和永恒动力。于老师身体不好,“胃溃疡、肝炎、脑缺氧、血尿等”时常困扰着她,但她仍然坚持“晚上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学习”,明灯伴她过半夜是常事。就这样她坚持了十几年、几十年、一辈子!李吉林老师师范毕业后走上小学讲台,但她求知的脚步并没停止,在教学之余借来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苦读”。李老师强令自己每天五点半就起床,“诵读唐诗宋词,走近郭沫若、普希金、泰戈尔、海涅、席勒……”为了锻炼身体和学习的意志,李老师还在寒冷的冬天坚持冷水浴、冰雪浴,“任冰雪在身上融化”。每晚坐在灯下备课、读书,以至有人笑话她都“快成为时间的奴隶了”。韩军老师读完本科后,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冒酷暑通过收音机修完南开大学中文系“所有的课程”,“听课记录”摞起来足有半尺厚!韩老师也正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32岁那年就光荣地加入了特级教师的行列。
三、多练笔,教学科研双丰收
这些语文教育家在教学中坚持“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感受、探讨和体验生活;科研上,他们笔耕不辍,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实现教学科研双丰收。赵谦翔老师的教学生活几乎变成了诗的世界、诗的海洋、诗的乐园,学习疲劳、看电影、升学、开班会、班委换届……他都会赋诗一首,与学生共享诗意语文之乐。
科研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突出的“瓶颈”。一些语文老师在题海里殚精竭虑、身心俱疲,很少再有科研的意识和精力。其实,这只是一道坎!迈过这道坎,就会越教越轻松,而且质量会越来越高。迈不过这道坎,就会身心俱疲,语文课也会变得越来越难教,教学中的一些新方法、新理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无光。这是目前一些老师感到语文最难教、越来越不好教的一个重要原因。迈过这道坎,实现教学科研双丰收的关键就是老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学会教学反思,每次上完课都要有反思、总结、评价、再认识,并养成习惯。其实,教学反思并不一定需要太多的时间,更不能看成是浪费时间;如果养成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它会变得越来越经济高效。这些教育家也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的理论也都是来自自己平凡的教学实践,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粗到精积累而来,他们也没有捷径可言。语文老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有信心、耐心和好奇心。
四、理念新,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这些教育家善于对学校、社区、家庭现有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优选和重构,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语文学习的视角伸向课外、校外。他们将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视角独特,视野开阔,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于漪老师导入新课或诗或文,或急或缓,抑扬顿挫,出口成章,在民族文化大背景上透析文本的文化内涵,把文本拓展到经典里、生活中。赵谦翔老师将央视“东方时空”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观看“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报道”等节目,让敬一丹、白岩松等成为学生的直接导师,自己做助教,一举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营造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在赵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学生的作文状态也让语文界倍感振奋:《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京剧发展之我见》《巴以冲突之我见》《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看印巴核试验》……赵老师大手笔的课程资源开发,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治疗了当代青少年“责任感缺乏症”,在语文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五、有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代沟问题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一大障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成人往往对此不屑一顾,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天性往往采取否定态度、强制措施,无意间师生隔膜就产生了。而这些教育家身上都有让学生迷恋的地方,从而使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如韩军老师音质好,擅长播音朗诵,甚至连课程表、学生花名册他都能朗诵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内涵厚重,语言凝练,以声感人,以情动人,成了他的语文课的一大特色,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钱梦龙老师擅长与学生对话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钱老师每次上课都提前进入教室,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国内外时事热点、足球、网络、社会、人生、恋爱等)与学生“高谈阔论”,各抒己见,为上课做好铺垫。初登讲台的李吉林老师更是把“家”搬进校园,课间与学生一起游戏、唱歌、跳舞、踢足球,帮助他们排练节目。李老师擅长踢毽子,“能踢出许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渐渐地他们觉得这小老师还不错,开始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了”。李老师还在排球、跳伞、歌舞表演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这些无疑都增强了她的人格魅力和在学生中的亲和力。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