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773

[ 许小燕 文选 ]   

汲取文言瑰宝 传承为学之道

◇ 许小燕

   文言文用精炼的语言,刻写了先哲们的生活、审美和人生,流传至今的是先人的智慧、经验和艺术。朱自清曾说过:“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必须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重点,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并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学习古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以《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组织预习,提高诵读要求
   文言文语言与现代脱节,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课前充分预习对于学好文言文非常重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精心设计预习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然走进文本。
   要求:查实字音,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有疑问处用“?”标识。
   下面将本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简列如下:
   【文化知识点】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序,不同于介绍、评述文章作品的书序,而是具有________性质的文字,多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之辞。作者是________ ,字________ ,________ ,(朝代)散文家,被誉为“________”。
   2.题目中的“生”是________的称呼;加冠,古时男子________岁行冠礼。
   【易错字音】
   加冠 容臭 皲裂 缊袍敝衣 负箧曳屣
   媵人 贽 谒 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走送之 余立侍左右 腰白玉之环
   【古今异义】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撰长书以为贽 日再食
   【一词多义】
   1.道: 益慕圣贤之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至:礼愈至;四支僵至不能动。
   3.质:援疑质理;非天质之卑。
   4.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当余之从师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以:无从致书以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俯身倾耳以请;撰长书以为贽。
   【特殊句式】
   1.弗之怠。2.今诸生学于太学。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疑点荟萃】
   语文课代表在新授课前,负责统计疑问并制成卡片,留待课堂讨论。
   二、散点研读,汲取文言瑰宝
   本文是一篇赠序,宋濂在年老辞官的第二年,从家乡到南京去朝见朱元璋,马君则去拜望宋濂,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现身说法,运用简洁朴实的言辞、恳切委婉的语气,劝勉后辈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这篇文章之所以扣人心弦,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情叙述,激发感情共鸣
   文章开篇详细叙述了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幼时因为“家贫”“无从致书”而又“嗜学”,才会有“手自笔录”,甚至“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的艰苦求学经历;成年后因为“慕圣贤之道”,却不能“从师而问”,只得“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求师途中因为无车马代步,只能“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忍受“足夫皲裂”的凄苦;住读时,吃的粗劣,穿的破旧,却能以读书为乐,怡然处之,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简朴的文言词句,却道出了作者艰难的求学历程和超人的坚强意志。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就衣食住行学中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经历,力求条理清楚,表述简明并富有真情实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2.细腻描写,焕发亮丽文采
   本文在叙述的同时,穿插了细腻的描写。例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立、俯、倾”三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先达的无比恭敬态度,刻画了作者求知的专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演绎情境,以加深体会,同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表演者的神情举止,作口头描述和评价,这样既体会了作者的语言特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者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鉴赏有关富家子弟艳丽形象的句子,特别注意“被、戴、腰、佩、备”等几个动词的连用,体会细腻的描写艺术,并学会运用。
   3.巧妙对比,彰显丰富哲理
   本文把富家子弟的豪华生活与宋濂的贫寒生活进行对比,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优越和宋濂的学习条件低劣进行对比,彰显了丰富的哲理:学习条件的好差,对学习效果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要想学有所成,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对比的内容,讨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借此强化学生恰当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4.精辟议论,拓展深远意蕴
   本文议论精辟,意蕴深远。其一:“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勤、艰”二字高度概括了宋濂的人生态度和求学历程,促人深思;其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一语道破太学生们不能成大器的原因,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凡事要“专”才能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关于如何学有所成”的专题讨论,以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链接时代,传承为学之道
   文言文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作为有主体精神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链接时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宋濂被誉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曾赞他“当今文章第一”,这样显赫的声名,是用刻苦勤奋和坚韧意志铸就的。文章结尾告为学之难,表达了作者对同乡晚辈的殷切期望和勉励之情。言辞委婉,感情真挚而又语重心长。掩卷而思,作者岂止在告诫当时当世的学子,所有这些对今天的学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深感教育教学责任的重大,而本文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净化心灵、励志上进的广阔天地。我们应当适时引导学生,把自己与宋濂的生活处境、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进行比照,可以即席发言谈感触,也可以布置写读后感,或者收集历史上“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事例,组织一次“与先贤对话”的读书交流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理解并牢记作者的殷殷寄语,懂得文明处事,知道勤奋学习,享受幸福教育,学会感恩生活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县职业教育中心校(226500)

汲取文言瑰宝 传承为学之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