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许多好心的教师四处出击,疲于奔命;苦读的学生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同行们慨叹,语文书越教越厚,练习试卷越做越多,但仍然“尖子”拔不出,“一般生”没兴趣,“双差生”被“遗忘”。如何“培优补差”上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精讲巧练三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对这一难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上大做文章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优补差”的首要前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实验结果也表明:无厌倦之感,持欢快之兴,是取得每项事业成功的必备竞技状态。因为兴趣导致欢快,成功者从内心欣赏自己的所为,做起来得到内在的满足。可以说凡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往往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大做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目标激励,化苦为乐。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挥得越充分,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学问是立身之本,读书是工作的“必由之路”。教师帮助和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这一切学问之母的自觉性和原动力。可以经常讲些古今中外学有所成者“苦读”的逸事掌故,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起勤奋学习的内驱力。亦可抄录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治学三境界”与学生共勉。实践证明,此乃“治本”之举。一个本来愁语文、怕语文、谈“文”色变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读书是苦趣,也是乐趣,入了门之后,苦趣便荡然无存,而不尽甜意滚滚来。”
(二)讲求实效,学有所乐。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便可能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对此应十分珍惜,及时巩固强化,并设法努力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具体讲,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目标的提出要实事求是,难易适中,分量合理,同时要善于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争课课有得。还要注意层次要求,对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基础较差,内在要求一般的学生要寻找他们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哪怕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久而久之,“尖子”、“差生”便都会喜欢起语文课。
(三)“亮相”、“下水”,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教师来说有广阔的施展天地。这里仅介绍“亮相”、“下水”法,即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对老师一般是比较崇拜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影响学生,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佳作,自己先“亮相”示范,以激发兴趣。还要经常“下水”作文,“同甘共苦”。只有这样,才能体谅学生苦衷,不搞“无米之炊”,不“赶鸭子上架”。久而久之,语文老师的形象不仅是可敬的“君子”,而且还是可亲的师友,学生就可以从教师身上吸取巨大的精神动力,于教学相长、相互鞭策中共同提高。
二、在培养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培优补差”的奠基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习惯是人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近乎本能的反应。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有意识的高度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跟自觉的学习态度是一致的,语文要“培优补差”,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略举数例如下:
(一)规规矩矩的写字习惯。语文教学大纲曾这样要求:“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很有见地。有些中学生的字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龙飞凤舞”。就高考而言,因字写得不好失掉三五分不足为怪,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危害就更大了。对此绝不能视之为小事一桩。新生一入学便要抓起,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也可通过钢笔字比赛来活跃气氛,促使“尖子”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差生扬鞭奋蹄,努力追赶。经过一学期左右便会习惯成自然了。
(二)专心致志的上课习惯。课堂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严格地讲,有不少学生是不会上课的。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上也应尽可能注意“听、说、读、写”组合。强化授课的整体功能,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全神贯注地上好每一堂课,使优生、差生都能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保证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博览广摘的阅读习惯。学问在于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乃真知灼见。新生入学后可搞“一日一名句接力”,优生、差生个个参加,科代表督促。另外《艺海拾贝》(词语、佳句、名篇摘抄手册)人手一册,并定期展阅、交流、讲评,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定会有长足进步。
(四)积极兴奋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较差是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的症结所在。我们要捕捉战机,因势利导,启发思维,解开症结,理清头绪,打开思路,扫除思维障碍。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它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逻辑推理知识,并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课堂似战场”。实践证明口头作文是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尝试,有“短平快”之效。语文老师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因为它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取长补短的互助习惯。古人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优生、差生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优生并非什么都优,差生也不是样样都差。同学们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机会多,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生教生,好带差,差促好,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良策。例如作文教学,可采取互阅、互评的形式,也可以选择班上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因为同学的作文读来亲切可感,最易接受,最易模仿,这比单纯选择书本、报刊的文章效果要好得多。
三、向精讲巧练要效率
精讲巧练是“培优补差”的最佳途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风太盛,常常越俎代庖;有些教师则死抱“练为主线”的教条,教学中练功过烈,每每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怠惰情绪,于语文教学利少弊多,向精讲巧练要效率已成为势在必行之举。
作为教育者对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属性始终不容忽视。“主导”的核心是“导”,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作“导演”不做“主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要烂熟于心;其次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成竹在胸;再就是切磋教艺,“导”而有方,达到科学性、序列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惟有如此,方可居高临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具体讲,讲练前教师必先博览精选,讲练中应注意“讲”而有度。实践证明:“有时讲得过多反而食而不化,事与愿违,甚至‘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同样,“练”而有格,过滥则机械无趣,事倍功半。通过适当讲练,主要让学生学到技巧,养成思维习惯,形成过硬技能。讲练后要及时反馈,以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诚能如此,则“有两个积极性比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倘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以精胜繁,以巧胜拙,通过培优补差,真正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