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0期 ID: 360653

  

一代贤相的人生悲剧

◇ 梁 月

  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是千古名文,读过此文者,无不被他那种“忠心”所感动。从“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天下形势分析到“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安排,忠诚之心人神共鉴。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掩卷沉思,又无不为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诸葛亮知识渊博,足智多谋。他的才能不但使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很多对手自愧不如,就连先帝刘备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但就是这样一位旷世贤才,却甘愿受制于人,将统一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为之耗尽心血扶持的蜀汉王朝,在他死后仅二十几年就败在了自己曾给予无限希望的后主刘禅手上,最终只落得“五丈原秋风悲叹,锦官城降旗自怜”,“一朝功业顿成灰”。
  究其原因,乃诸葛亮“愚忠”所致。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和为臣之道使诸葛亮心甘情愿地为刘氏父子卖命。当初刘备为了实现其统一天下的梦想,曾耍尽花样求诸葛亮出山。刘备以 “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之举使诸葛亮终身感激不尽。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经过长期备战,使寄居于荆州的刘备一跃成为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托孤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这番话使不少人都称赞他的宽宏与大度,但明眼人一看即明白:这正是虚伪狡诈的刘备所使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一招一箭双雕,既迫使诸葛亮死心塌地地辅佐后主,又不敢有废主自立之心。当时诸葛亮听完此言,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言讫,叩头流血。(见《三国志》)刘备正是利用了诸葛亮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牢牢地控制了他,使其终身为自己的霸业效力。
  如果说诸葛亮忠于刘备,还有知恩图报之意,那么他竭力尽忠于后主则是他愚忠思想的进一步表现。他明知所辅之君胸无大志,忠奸不分,愚笨之极,但他依然忠贞不渝。曾经平南蛮七擒孟获,北伐魏六出祁山,历尽千辛万苦,在与司马懿相对峙百余天后,含恨逝于军中,给世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悲叹。
  假如当初诸葛亮该出手时就出手,果断地取阿斗以代之,以孔明之才,三分天下统一于诸葛亮之手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封建的君臣之道使他上了刘备的当,始终为愚忠思想所囿,将自己的雄才大略付诸东流,真是可叹可悲。
  
  (作者单位:乐亭县毛庄中学)

一代贤相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