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0期 ID: 360661

[ 赵顺宏 文选 ]   

文言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 赵顺宏

  文言文教学除了要夯实文言字词积累这个底座之外,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很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文言阅读材料有以下特点:
  第一,名人,大事。其中既有孔子、屈原、司马迁、勾践、项羽、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窃符救赵、卧薪尝胆、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作文时如能用到,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深刻,内涵丰富。烛之武的忠贞睿智,邹忌的能言善辩,魏征的居安思危,王安石的矢志不渝,李密的拳拳孝心,龚自珍的大声疾呼,司马迁的铮铮铁骨,苏轼的命途多舛……它们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包含着很深厚的思想内涵,前人已有见仁见智的评说,作文时可作多角度挖掘,适用于多种话题、题目。
  第三,学生熟悉,了解。文言文教学相对投入时间多且经过反复研读,学生如能好好开发这座矿山,作文就有了不竭的源泉,考场上就能信手拈来,文思泉涌。
  既然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学,学了就要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读促写。
  怎样才能让学生扎根文言阅读材料这一深厚而又肥沃的土壤,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
  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写下水作文,在作文中用课本例子给学生做榜样。一名教师在讲完《烛之武退秦师》后,给学生出示了自己写的一首诗:秦晋兵临城下的时候/你已垂垂老矣/伯乐的目光/不曾关注你青春的才华/银须飘拂/你孤独地向人生的尽头走去/难道你的生命竟这样悄无声息/不/城下的金鼓/唤起你的兴亡之感/君王的忏悔/激励你临危受命/你那睿智的目光/穿过厚厚的城墙/自信而坚毅……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种学后即写,且改变角度用白话写的做法,对学生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是很大的。
  其次,教学时,不能停留在照搬与复制课本的层面上。2004年高考福建卷《苏轼的赤壁》、2005年高考全国卷《永远的苏武》、2006年高考安徽卷《品读欧阳修》、2007年高考北京卷《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优秀作文为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素材提供了范例。教师要引领学生梳理文言阅读材料中人物的生平经历与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不能做夹生饭,挂一漏万。更重要的是要跳出课本,由阅读过渡到写作,关注怎样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善于分析这一课书中的人和事适用于哪些类型、哪些话题的作文。一些教师让学生在高三阶段搞有关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题研究,多方面挖掘作文角度,这些尝试效果都是不错的。
  最后,要对文言文记载的人和事以及宣扬的思想观念,进行辩证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其进步意义,这样就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之门,同时又能练就学生的“识”。而“学识”中“学”与“识”相比,当然是“识”重要。一个既有“学”又有“识”的学生,他的作文还能平庸吗?
  (作者单位:登封实验高中)

文言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