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0期 ID: 360648

  

匹夫·社稷·有重于

◇ 徐 旻

  明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饱含激情地叙述了五人的动人事迹后,点明了写作的缘起——“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其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深沉感慨,洋溢着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被传为千古佳句。学生比较容易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但面对中心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这个文言句式的阐述,却略显困惑。
  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个句式,让学生真正弄懂这个名篇中的名句呢?我在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后,却收获不多。但是在我的视野里,出现了一种引人深思的表达。那就是“搜狐”网站上的一则询问的帖子,回复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这句话应该是属于状语后置,“于社稷”为状语,原意应为“匹夫于社稷有重”,故为状语后置……于是,我决定按照由易到难、先感性后理性的原则,分几个不同的层面,对这个重点兼难点进行攻克。
  首先,释专有名词。
  1.匹夫,古代最早是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来泛指平民百姓,在这里专指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三国演义》中有“匹夫休得逞强”、“匹夫安敢欺我耶”,清代刘开《问说》里有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等句。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更为我们留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警句,激励了无数英雄儿女,为着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
  2.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又可以分开来进一步解释。
  从“社”字的左右偏旁讲解,左边的“示”,是个象形构件,指的是用来祭祀或者与礼仪有关的神桌,本读qí,本义为地神;右边是“土”;合而见意,可见供奉的是土地老爷。
  “稷”字,从禾,畟(cè)声,“禾”这个形旁表示其意与农作物有关。本义是稷谷,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是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说文解字》中说:“稷,齌也。五谷之长。”即言“稷”既为五谷之神,更属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连主管农事的官都称作稷正,又叫稷官。
  因为古代皇帝君王都以祭祀社稷为非常重大的庆典仪式,所以后来“社稷”就演变成了“国家”的代称。中唐戎昱的政治讽刺诗《咏史》(又名《和蕃》)言“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就已经直接把“国家”称作“社稷”了。
  其次,讲文言句式。
  对于那则回复,我同意“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很多类似的句式,如:“……有别于……”、“……有恩于……”、“……有感于……”、“……有志于……”、“……有求于……”、“……有损于……”、“……有害于……”、“……有益于……”、“……有愧于……”等,不一而足,常见也常用。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并非是两种语言。相反,如果学生能够以现代语言生活实例为佐证,真正地用文言句法理解古文,就更能长进其知,增益其能。
  既然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中,有大量的这样的句式用例,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类比归纳式的讲解,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他们还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的时候,举三反一,帮助他们触类旁通,何乐而不为呢?
  “有别于”是“与……有区别”,“有恩于”是“对……有恩情”,“有感于”是“对……有感想”,“有志于”是“在……方面有志向”,“有求于”是“向……有要求”,“有损于”是“对于……有损害”,“有害于”是“对于……有伤害”,“有益于”是“对……有好处”,“有愧于”是“对于……有愧疚”……如此这般地一推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领悟了“有重于”的意思——“对于……具有重大意义”。
  我觉得,即使不用“状语后置”或“倒装”,也不用“介宾短语作补语”这样的专业术语,学生也能从这一系列句式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句法特点:“有”是个动词,其后用一个名词作宾语,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动宾短语。这个动宾短语的动作指向是由后面紧跟着的介宾短语来补充说明的,那就是“于……”。因为不是一例两例,所以可以说,在古今汉语中存在着“有……于……”的句式。
  这样枯燥的语法讲解如果一开始就抛给学生,肯定会事倍而功半的。可是,将大量的例句呈现出来后,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掌握了。
  最后,品语句内涵。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个主题句,本身包含了“死”与“生”、“匹夫”与“社稷”等许多对比的要素,还运用了“大”、“重”这样的形容词,与前文所提及却没有明示的“缙绅”之流的“小”、“轻”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因此给予读者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也是极其强烈的——一边是五个普通的苏州市民的壮行义举,一边是若干显赫的尸位素餐者的苟延残喘;一边是胸襟坦荡、行为磊落,一边是蝇营狗苟、为虎作伥;一边是自由民主精神的高扬,一边是龌龊卑劣人性的沉沦……如此强烈的反差,激起了苏州人民心中的“义”,激起了读者心中的“义”。
  这个历史悲剧也因此获得了不息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匹夫有重于社稷”这一进步观点,也使人自然联想起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著名论述;正是千万个“匹夫”的前仆后继,才创造了华夏民族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由此,学生在品读本文中心句的同时,获得了生死观、理想观、信念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古代散文的时候,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文章的字面含义和字面以下的深层含义,文学课才真正能发挥其“载道”的功能。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匹夫·社稷·有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