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课本有很多插图。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共有37幅,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些插图与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人物画像、故事场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生物等。它们紧扣教材内容,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与课文同等重要,共同建构了语文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又能给学生以艺术上的熏陶。鲁迅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不足。”名家的话指向十分明确:要重视插图。但我们许多教师对插图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见而不思,根本没有有效地利用,没有让它们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令人遗憾。下面谈谈巧用插图的几种方法:
1.利用插图,布置预习
预习作业,是隐性作业。由于学生平时书面作业较多,加上教师对此类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存在难度,所以多数学生或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如果围绕插图,布置适当的作业,情况就会迥然不同。如给《蜡烛》中的插图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在第二天的反馈中,学生所拟的标题精彩纷呈:“守护”、“祈祷”、“视死如归”等。学生的争论也异常激烈,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到文中的每一处表述,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在争论中,人物的形象逐渐凸现,主题也越发明朗。由于插图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不再感到是一种负担,在兴趣的激发下,能自觉地阅读文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如何利用插图,选好切入点,巧设预习作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利用插图,渲染气氛
学生学习文本,首先得带着与课文相一致的心境走进文本。要做到这一点,开课前的几分钟显得十分重要。有人利用音乐做铺垫,有人用故事激趣,有人设疑导入,对这些方法,我无意评论,但我觉得有时就地取材用插图来导入,既简便又有效。文中的插图有的是以对比的形式呈现的,编者的目的就是想给读者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欣赏者心灵的震撼。如圆明园图,一幅是被毁前的某处景观,一幅是遭劫后的情形。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先让学生看雕梁画栋、别具匠心的建筑,再看断壁残垣的遗址,学生扼腕叹息之余,心中自然会涌起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从而从字里行间看到强盗的丑恶嘴脸,为雨果的反语的巧妙运用而拍手称快,也会被他的高尚情感所折服,“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誓言也会牢记心头。又如看“太空梭远离地球而去的壮观景象图”与“美挑战者号在高空爆炸图”,悲壮之情会贮满大家的心里,这时你才会真正理解英雄的含义,你才能很好地把握全文的情感哀思与赞美。利用插图来渲染气氛,教师一定要对对比性插图内容作富有情感化的评价,用自己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3.利用插图,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抓住记叙的要素,有条理地再现文本的情节。这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语言,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等。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口语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较为复杂的情节,要学生在短时间整体感知文本之后,顺畅地复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看着插图复述,就可降低难度。因为初中生偏重形象思维,他们能把文中的语言跟画面联系在一起。如复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的飞渡情节,只有看着画面中斑羚飞渡的样子,才能准确地复述出斑羚飞渡过程中的有关动词。有些课文插图有好几幅,组合在一起,是文章情节的全过程。抓住这些画面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如《丑小鸭》,共有三幅插图:①不幸出生在鸭群中;②被鸡、鸭等嘲笑欺凌;③不懈追求之后,加入天鹅行列。利用插图,复述故事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通读文本——看图自说——教师点名复述。
4.利用插图,突破重点
文中有些插图,往往描绘的是一个重点的场景,有助于我们突破文章的重点。如《背影》,我们可以请一组同学深情地朗读第6段,其余同学关注插图,聚焦在父亲那臃肿的身体与艰难攀爬的姿势上。这时,学生对作者着力刻画的父亲的艰难动作,会有更形象的感受;儿子的眼泪里所蕴涵的情感,此时他们的心中同样拥有。这时,作为文章重点的“父子之间至纯至真的情感”无需更多的言语解说。教学中,如果没有理清文本的总体思路,做好适当铺垫工作,仓促关注插图,就难以突破重点;如果没有聚焦在插图的内容重点上,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情感与思维就有可能处于一种无序的漫游状态。
5.利用插图,趣学文言
文言文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还是秉承传统教法,为了字词句的落实,喜欢一讲到底,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里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利用文言文中的插图,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一改“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如《两小儿辩日》,可根据插图展示如下问题:图中共画了几个人?画面的中心是什么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两小孩争论得很激烈?你能否用现代文陈述一下他们各自的观点与理由?旁边那位老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手按额头?两个普通的农家小孩争论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这说明了什么?你觉得此图还应画上什么?理由是什么?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能够自觉地完成文字疏通,感受古人的探索精神。
文中插图画得欠妥的大多出现在文言文中。我们觉得对这样的插图,不必畏之如“洪水猛兽”,大喊“误尽天下苍生”。实际上,这种插图也可以作为另一种资源利用。如蒲松龄《狼》,你可以这样问学生:屠户拿刀的正确姿势应该如何?倒地的狼是否应该被杂草掩盖?这同样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同样能达到掌握文言词汇的目的。
6.利用插图,理清顺序
教学《故宫博物院》,由于故宫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布局层次井然,学生手头缺少资料,学习时头绪不清,这就需要有关图片。课本前的两幅插图,解了燃眉之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一“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边这个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时,学生热情很高,甚至有学生主动将自己画好的图当众展示。
当然,利用插图的方法还有很多,插图的作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向大家谈起这个话题,只是想告诉大家,千万别忽略了文中的插图,巧妙利用插图,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堂实录片断江国军执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现在请大家把书看一遍。
(学生不紧不慢地看着书,脸上看不出丝毫阅读的快乐)
师:(教师看了看学生,马上补充说)大家看到文中的插图了吗?(学生快速看插图,仿佛每位同学的眼睛亮了许多)当你看完文章后,请在人物旁边注上名字,好吗?
生:(齐声)好!
(不一会,大家都开始动起笔来,窃窃私语,继而声音越来越大。教师微笑着没有制止)
师:谁先说?
生:前面站着的是福楼拜,拿着烟斗、搁着脚的是左拉,左拉旁边坐着的是屠格涅夫,后面坐着的是都德,还有……
师:谁能说出后面站着的是谁?
(教室里开始沉默,一会儿,一生举手,教师示意回答)
生:可能是佣人。
生:不可能,佣人的衣着不可能穿得如此讲究。但会是谁呢?
师:大家不妨看看文章!
(学生纷纷翻书,一会儿许多人举起手来)
生:应该是莫泊桑。因为他是福楼拜的学生,也许会经常去他家,虽作为客人,但站着也比较合适,况且,全文又以他的视角所写。
生:我认为是他。我觉得他的文章语言深受福楼拜的影响。只有长期拜读福楼拜的作品并与他相处的人,才有这种结果。
师:受他什么影响?
生:福楼拜曾对他说:你所要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课后练习中的一段话)
师:那你能否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与句子来验证你的说法?
生:请看第四段: “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诗句。”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喜欢文学与博学的屠格涅夫。又如“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中的“勾画”与“轮廓”搭配很好。
师:刚才那位同学既从句子又从词语来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他既找得准确,又分析得有理,非常棒!其余的同学还能找出其他句子和词语吗?
(学生纷纷寻找,相继发言)
师:现在大家能否给这幅画取个名?以“________的星期天”格式。
生: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师:这是从地点的角度考虑的。大家也可以从相聚的人物、谈话的内容、大家的心情等方面加以考虑,最好用一个四字短语。
(学生又开始看书)
生:我取名“名人荟萃的星期天”。
师:为何?
生:根据注释,包括主人在内的人都是一些大作家,都很有名气,其中有几部作品,我曾拜读过。
师:看得出,你不仅是一个善于利用资料的人,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还有人回答吗?
生:我从“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这句话看出,那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星期天”。
生: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星期天”,难忘他们的无拘无束,难忘他们的谈笑风生,难忘他们的不同性格,难忘他们的高雅情趣。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笑)好一个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好一个令人难忘的题目,那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难忘的星期天吧!
(作者单位:奉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