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0期 ID: 360659

[ 祁国斌 文选 ]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 祁国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打破了传统教材一般以文体或以写作知识为序的体例,依托专题,凸现出人文性、整合性、选择性的显著特点和淡化“系统化”、淡化文体形式的倾向。其编写理念和结构体系的更新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中学写作教学的窘况,在不到三个学期的时间里,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一大考验。
  
  一、调查目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在人文专题建构下,“写作”板块所体现出的人文性、整合性、实践性、个性化倾向,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早在1938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丢失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①叶老说这段话有当时的背景,但时下“这种办法”已蔚然成风,许多教材都一窝蜂地采用“以内容分类”的专题结构。专题结构于凸显人文内容,也许有其长处,可用于语文教材,叶老的批评至今仍有醒世作用。专题之于写作教学,能达到新课标所确定的目标吗?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设计特点认可吗?调查了解教材,这是本调查的目的之一。
  再者,就教师而言,对教材设计的20个专题、19个写作板块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整合,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落实、讲评的实施等等都需要通过调查得到反馈,因为新教材需要融进新理念、新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从写作主体来看,在新教材实施中,来自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是教材完善和教学改进的“风向标”。从他们的反映中,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知晓学生的写作期待和现状,从而改进和完善教材编写体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
  
  二、调查内容
  
  “教师问卷”设计了教师的自然情况、对教材“写作”设计的看法和写作教学现状三部分。对“写作”设计侧重于调查教师对教材“三淡化”的意见;对写作教学现状,按照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步骤从备课、指导、评改、作文篇数与文体等多方面加以了解。同时,注意师生互动,针对学生问卷中反映最集中的问题,要求教师谈解决办法,这也是对教师个性化写作教学风格的褒扬。
  “学生问卷”侧重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和主要障碍,侧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调查学生对教师作文指导、训练及评改的要求与建议,这些都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为前提而设计的。
  
  三、现状与思考
  
  (一)关于教材“写作”设计
  问卷统计数字显示,75%的教师对2005年版把“写作”单独成为板块,从而突出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但2004年版将“写作实践”安排在“积累与应用”专栏里,与过去教材突出写作教学,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相左,因而有56%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削弱了“写作”在教学中的地位,在笔者访谈中也有教师持相近的观点。对比中可以看出,教材的及时修改和完善弥补了首版的不足,更利于教师教学。
  对五个模块“写作”板块的设计,46%的教师认为教材设计既独立又整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基本符合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规律。但也仍有30%的教师认为“写作”以人文专题主导,虽然突出了开放性和选择性,但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过程,自由度过大,不利于写作教学“度”的把握。13%的教师甚至认为“写作”板块的安排杂乱不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
  对教材淡化写作知识教学,62%的教师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目前情况下,写作知识不能少,因为部分学生写作知识还不扎实,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对教材淡化文体知识,仅有11%的教师赞成这种编法,72%的教师认为文体淡化得太快了,容易造成文体异化,导致学生作文“四不像”。但85%的教师又不赞成采用传统教材按文体组元的编法。
  对教材设计的作文题,44%的教师认为作文题设计有情境,有文化内涵,新颖实用,开放性、选择性强,但贴近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不够。27%的教师认为作文题过分依附于专题设定的人文话题,比较杂乱,不成训练体系,表现出对写作系统训练的关注。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教材的评判还仅停留在感情臆断阶段。真正喜欢这套教材的仅在20%左右,无法表达的占到六成以上。这说明以人文话题为专题的教材还需在贴近学生实际上下功夫。对“写作”板块“满意”的占20%左右,认为“一般”的占到60%以上。对作文题“喜欢”的仅占10%,“不喜欢”的接近40%,认为“无所谓”的接近50%。这说明尽管编者作了很大努力,但学生并不“领情”。
  (二)关于写作教学实施情况
  1.写作教学的新趋向
  在访谈和调查问卷中,许多教师反映,新教材带来写作教学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⑴更加重视“阅读与鉴赏”对“写作”的引导、促进作用。
  新教材较过去教材提供了更多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不少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和写作欲望。阅读、积累、体验、感悟仍是写作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⑵强调写作内驱力。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写作的主体。写作已不再是教师命题下学生的“遵命之作”,而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发现,是在产生了表达的需要与渴望后收集材料加工成文的。多数教师注意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营造写作情境,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发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强化写作过程。
  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对写作过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坚信通过“学会观察,丰富体验”——“有感受的思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修改文章”——“切磋交流”——“展示和评价”这一过程,学生一定能学会作文,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一部分教师还能考虑到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打破教材安排的“专题”顺序进行教学。半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修改来培养写作兴趣,通过讲评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必修阶段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一些教师反映,苏教版教材的使用,使学生对生活敏感了,思考问题变深了,表达能力较过去强了,文化品位也高了。
  2.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教材新理念、新编法带来显著效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掩饰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不设法解决,就有可能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⑴观念更新不及时。
  一些教师只重视专题阅读文本,不重视写作。对新课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新要求不甚了解,仍然沿用传统写作教学的方法。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是闭门造车,造成学生作文“灵魂缺席”,成为无病呻吟之作。不营造情境,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人云亦云,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沉迷于说“大话”、“空话”,说“公理”、“常理”、“大道理”,缺少自我发现,缺少捕捉灵感的能力。一味关心作文分数,不重视思维训练,不关心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⑵写作过程不实。
  主要表现在对必修本和选修本没有通盘考虑,缺少具体规划;教学只是随专题依次进行,没有体现教者的主体性、创造性。由于教材选择性、开放度较大,大多数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度难以把握,因而怠慢了备课,写作教学变成了随机进行,随遇而安。
  对教材安排的“写作观”、“写作指导”,有许多教师“不太关注”,流于形式。还有25%的教师不重视写前指导,把“写前指导”简化为“直接写上作文题”了事。对作文批改不甚重视,给分完事;或评改方式落后,仍强调精批细改,效率较低。部分农村学校还采用“以考代写”的方式,剥夺了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学生往往被“逼上梁山”,写作自然达不到训练要求。
  ⑶评价方式单一。
  不少教师还在用同一材料、同一标准衡量与评价学生作文,还有25%的教师过早地利用高考评分标准作为平时评分要求,并认为这是“最好的标准”。一些学校无论是高一年级还是高二年级,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平常测验,凡是涉及到作文评分都以“参见高考评分标准”一句话带过。其实,基础年级学生应该以“基础等级”的标准评判,能达到“发展等级”的学生又有几人呢?况且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文章来。长此以往,只会挫伤学生写作的兴趣,造成学生对作文的恐惧。
  ⑷训练形式单调。
  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指挥棒”作用,使许多教师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尽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高考作文仍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正宗,因此,平时训练基本以这两种文体为主,至于教材中列出的诗歌、课本剧、人物评传、读史随笔、书信、演讲稿、消息或通讯等,只是蜻蜓点水,让学生看一看,有的根本不去“实践”。以致学生到高二也不知演讲辞的写法和演讲的具体要求。“一切为了高考”仍是训练形式单调的主因。
  (5)学生“作文最大障碍”没有根除。
  笔者随机调查了一所四星级高中(甲学校)和一所三星级高中(乙学校)的部分学生,统计显示:关于“缺少写作素材”,不同水平学生反映不尽相同。甲学校学生高中录取分数线较高,写作基本功相对较好,但认为“写作缺少素材”的也占到60%。乙学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认为“写作缺少素材的”占38%。语言基本功情况却相反,甲学校学生自认为“语言贫乏”的仅占12%,乙学校学生自认为“语言贫乏”的占到41%。而两校学生自认为“不会构思”的比例大体相当,占不到10%。这些说明造成学生写作最大障碍的内容因学生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关于造成障碍的原因,两校学生在回答“缺乏生活体验”上的比例却惊人的一致,都在50%左右;而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的在26~34%之间。在其后的“你对教材的写作实践部分有什么建议”中,不少学生同样表露了这样的心声,说明增加生活体验和拓展自由阅读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中之重。
  
  注:
  叶圣陶《关于国文佰八课》,《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页。
  (作者单位:南通市启秀中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