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0期 ID: 360662

  

古诗调序为哪般

◇ 刘 斌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考查诗歌调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1992年上海高考试题就要求考生将“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一般语法加以调整。一些考生在解答这方面题目时,由于缺乏对调序句子的了解,所以失分较重。古人对诗句调序究竟是为什么呢?
  1. 古诗调序在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调序主要是词与词的调序和上句与下句的调动。由于诗歌的体裁特点,要求讲究韵律,并容易受字数和句式限制,这是造成古诗语序颠倒的重要因素。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句的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若恢复正常语序就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这则不合平仄而且也不押韵。再如杜甫《对雪》中的“乱云低薄暮”,此句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若恢复正常语序“乱云薄暮低”,平仄格式变成“平平仄仄平”,显然与格律相违。古诗多是为了平仄押韵而调整语序的。
  2. 为了强化诗歌里的表现对象,或者是为了增强诗歌的弹性因素、扩大诗歌的容量而有意调序。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语序表达,将主语置于句首,则读起来会很别扭,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二二三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逗引出尾联的渺渺茫茫的乡愁。再如汪滨《寒食访北江里第》中的“寒食连番雨,桃花到处村”,这句诗的语序调整就增强了语言的非确定性因素,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如果还原成正常顺序“到处桃花村”,那么就只有确定的一解,即到处是桃花村。而“桃花到处村”既可理解为“在桃花开处就有村庄”,“桃花开遍了村前村后”,又可理解为“凡桃花到处,就有村舍”。在这里,调序无疑增强了诗歌的弹性与张力。
  3.调序有时是为了取新求奇,别致地传达某种独特的情感,追求一种曲折、奇峭的境界。如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怀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引颈望月,思念自己。此情此景,意境凄美,形象感人,语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再如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按通常写法,应该先写“将军猎渭城”,这才符合思维习惯,诗人却一反常规,把“风劲”与“弓鸣”提到开头的突出地位,使人想象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是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笔法曲折奇峭,摇曳生姿,渲染了将军射猎时勇武豪壮的浓烈气氛。
  理解了古诗调序的这几点理由,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单位:洪湖市第一中学)

古诗调序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