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语文教学教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开展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注重教材(文本)、开发资源(校本)、因材施教(人本),“三本”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以研促教”的大好局面。
但真正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就会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在高考的指挥下仍是急功近利式的教学。教师紧扣教材(必修),注重考点(考纲),专题训练(分点),阅读教学只是要求学生阅读试卷上的“材料”。语文课堂教学多是浓缩型的“压缩式”教学——通读教材、简单灌输、长文短教、轻文重题、重古弃今。学生在教材和老师圈定的范围内背诵必背课文、段落或名句,然后便埋头在高考模拟、仿真练习堆里。高一就结束高二的教材,高二相应结束高三的教材,三年的教材(文本)两年结束,高三一开始就全面进入多轮复习、冲刺高考。三年高中,一张试卷“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标点符号、文言文、科技文、现代文、作文”铺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学生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除了读教材(必修)外,恐怕很难再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包括《语文读本》),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连高中语文每册教材后的“写作与口语交际”也根本不涉及。
叶圣陶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教材(文本)为例,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如果仅止于阅读教材(文本),无异于“杯水车薪”,学生难免“孤陋寡闻”。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就不单单是紧扣教材(文本)或开发资源(校本),而应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试想: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阅读多少呢?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又能够收获多少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语文教学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主观性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直面作家作品,用自己的眼睛阅读作品,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抚摩作品,生成自己的人生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以纲扣本”,狠抓“文本”(教材和读本)阅读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阅读能力。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刊阅读,定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摩玩之不已”(清代袁枚《黄生借书说》)。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看到书就像老葛朗台“看到金子一样”,两眼发出攫取的目光。
三国时学者董遇有“读书三余说”,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时之余”,意在勉励学子们抓紧冬日农闲季节、夜间及阴雨天读书学习。欧阳修也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法,争分夺秒,珍惜光阴。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高度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活动,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的“边角”时间进行阅读训练呢?
(一)诗词写“生”
“生”即是生活,诗词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每天夜自习前,让一位学生从班级购买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或《元曲鉴赏辞典》中,选取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曲抄在黑板的右部,其他学生可以利用夜自习的下课休息时间以诵读两遍为放松方式休息。第二天语文课上课后的前五分钟,由选抄学生领读一遍,然后结合鉴赏辞典和有关材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讲析诗词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生再利用上、下午的每节下课的课间10分钟读一遍,一天可读10遍。俗话说:“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每天一首,虽不能全背,但天长日久,积少成多,数目相当可观。
(二)涵泳“30分”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订阅《读者》、《散文选刊》《杂文选刊》、《演讲与口才》等杂志,要求全班学生人人合理利用午饭、晚饭后的半小时,阅读杂志上面的时文、美文,推荐并写出“自我感悟”附夹在书内。每天夜自习预备铃到上课之间的十分钟,由一位学生朗诵一篇美文或时文,全班学生听读,然后同桌自由交谈、相互沟通。其他学生再阅读时,既可阅读文章,又可阅读学生感悟,然后再把自己的感悟加进去,形成一个阅读欣赏链条。宋代朱熹曾论:“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涵泳”就是要求学生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此理。
(三)“黄生”借书说
清代袁枚《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阅读教学中,推荐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守望的距离》、《文化苦旅》、《谈美书简》等,不设班级图书柜或班级图书角,而是把书刊分散在学生手里。学生“阅读限时、评论限字”。“阅读限时”即限制学生阅读的时间是在课余,阅读的书刊在自己手中的时间要短;“评论限字”即不动笔墨不读书,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在“会意”处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心得。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细思量。”这样每个学生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读后咀嚼”或“美文点评”,存放在“班级书评”袋里,学生的欣赏水平、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便有了很大提高。
(四)在家如在校,把握每一秒
学生的暑、寒假时间较长,很多学生都在散漫、无聊中虚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在家如在校,把握每一秒”的读书、学习口号。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鼓励、要求学生假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围城》、《边城》、《红楼梦》、《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等等。每个学生阅读一本名著后,都必须写出“名著推荐”、“个性品读”两篇文章。学生自身阅读可多向思维,可个性思考,可驰骋想象,可张扬个性。然后把全班学生对某一名著的“名著推荐”、“个性品读”结集装订,存放在“班级成长记录档案”中。“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阅读教学把古今中外联系在一起,也把名家名著和学生自身联系在了一起。
(五)原生作文:真心欣赏,善意提醒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感悟,常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因此学生更渴望自己的文章被认可、被欣赏。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阅读“文本”外,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作文课要求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自我点评;阅读别人的作文,真心欣赏。这样,同题作文,同台展示,每个学生都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是此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特定时间的特定教学,教者、学者都希望能够高效、快速地提高语文能力,生怕大量的课外阅读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进而影响考试,得不偿失。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在《酬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足以证明“古人不吾欺也”。阅读是借鉴,但阅读更应该是超越,是创新。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或读本,更应该注重学生本身,因为学生才是阅读的主动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教师不是捕捞者,学生也不是捡拾者。如果学生是垂钓者,那么教师只能是放鱼者。阅读应是出于学生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是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兴趣而读,那才是一种真实的阅读。阅读不带有规定性和强制性,淡化枯燥的“文本”分析,减少单纯的“阅读”训练。因此,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就应该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凸现出来,把阅读教学的“边角”充分利用起来。西方现代文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解读文本应该是读者中心,而不是作者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教师中心。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作品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性,都应该在阅读世界里自己去亲身体验。
[作者通联:河南新蔡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