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设计”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紧贴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够给一线基层的语文老师以最直接的指导与帮助,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体现了一种思考与领悟的和谐、积累与整合的和谐、高效与创新的和谐。
我认为:诵读、积累、实效是板块式教学体系服务语文、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最好体现。
一、诵读——让触及灵魂的情感激荡语文的天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但近年来,在众多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中,“读”往往被教师认为太占时间,不利于表现教师风采而人为地淡化或弱化。实际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诵读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悦处还它个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读中要含情,读中要融情,读中要诱情;让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境界。
教师一定要有析读课文、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在诵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
余老师认为,“要将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升为美读,提升学生气质,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作品的特色与情感”。因为朗读教学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所以千姿百态的“读”成为了板块式教学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①教读;②析读;③品读;④研读;⑤辨读;⑥评读;⑦说读;⑧写读;⑨听读;⑩背读。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对象设计出了“小步轻迈、角度多姿”的朗读要求:《沁园春·雪》吐字要有力度;《纸船》要读出温婉的调子,读出水一样的柔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口技》要用说书一样的形式来读。
余老师在教《天上的街市》时,其主要教学步骤是:①体味诗的音乐美。要把节奏读好,要注意读好诗中的停顿,要把重音读出来,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②品析诗的图画美。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③感受诗的情感美。指出: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的韵味。④引读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要求读出词的豪放雄浑的气魄。朗读的强化,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读中品味文字的精华和文化底蕴。
教学《秋魂》中的“读”有三步:快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中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渗透感情;选点精读,读出其中的意蕴。以读代讲,以读促析,以读促学,读中导学,也是我们普通语文教师能学会、学得会的。
可以说,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因为朗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课文教学中语感的和主题的,联想的和创造的、审美的和道德的教育内容,就都融于朗读之中了。
二、积累——让充满智慧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也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的重要保证。它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过程要形成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评价,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大视野、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实在在获得知识的体验,具备教育智慧,对文本资源巧妙地进行整合。
余老师认为,“能力呈线条状,知识呈板块状;知识一旦聚集,便显现出力量与质量”。语文知识、语言材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积累就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积累,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提炼出来,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得”。
这些“点”在我们的课文中是很多的,如词的积累可以是常用雅词、成语与词组、近义与反义词、叠词等;句的积累可从修辞句、描写句、评析句、哲理句方面寻找;段的积累分成秀美的绘“景”文段、精美的咏“物”文段、生动的写“人”文段、小巧的抒“怀”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积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赏、阅读的感受。
余老师的很多教例中都能看出他对课文所作的精细提炼。
《十三岁的际遇》的教学板块“语言实践课”教学思路设计:①读美文:速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思。②集美词:请同学们圈出文中的美词、雅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自读提示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积累20个词,将他们抄写在笔记本上。③学美句: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式,师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式,请同学们自由学用一两种句式。④背美段:这一课的抒情段写得特别好,要求每位同学背诵一至二段。这是从词句的积累所作的提炼。
《口技》一文的积累板块,更讲究艺术性。老师先要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于是“少顷”、“既而”、“未几”、“倾而”等涌入笔端。然后又合并同类项,将以前所学《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纷纷找出。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其他的知识板块。或让学生自己找出,或启发学生找出。学生找出“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后,余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余老师又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授之鱼,更授之渔。这是一种同类相聚的积累。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要时刻注意搜索、提炼、组合,学会拼接知识,当要求学生把同一类的语言材料一点一点地进行聚集,一个一个的“点”就铺展成为很美很美的一“片”,学生就有了一个语言材料的“板块”。只要我们随时去发现与创造,“厚积”何愁不能“薄发”。
三、实效——让高效美感的结构改变教学的思路
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的语文教学始终存在着两个误区:或沿着一条单一的线形的固定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套路展开;或尝试着运用一些新的阅读理论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倡导教者“兴之所至”,学者“见仁见智”,学生无论说什么都会受到表扬,老师往往也不置可否。
随意的解读行不通,传统的解读方式没出路,要营造一种高效美感的课堂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讲得多、问得多的以讲析为主的教学设计,而代之以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的教学安排,简言之就是,教学思路要清晰。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设计”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紧贴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够给一线基层的语文老师以最直接的指导与帮助,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体现了一种思考与领悟的和谐、积累与整合的和谐、高效与创新的和谐。
我认为:诵读、积累、实效是板块式教学体系服务语文、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最好体现。
一、诵读——让触及灵魂的情感激荡语文的天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但近年来,在众多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中,“读”往往被教师认为太占时间,不利于表现教师风采而人为地淡化或弱化。实际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诵读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文为依托,以读为媒介,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悦处还它个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读中要含情,读中要融情,读中要诱情;让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境界。
教师一定要有析读课文、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在诵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
余老师认为,“要将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升为美读,提升学生气质,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作品的特色与情感”。因为朗读教学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所以千姿百态的“读”成为了板块式教学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①教读;②析读;③品读;④研读;⑤辨读;⑥评读;⑦说读;⑧写读;⑨听读;⑩背读。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对象设计出了“小步轻迈、角度多姿”的朗读要求:《沁园春·雪》吐字要有力度;《纸船》要读出温婉的调子,读出水一样的柔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口技》要用说书一样的形式来读。
余老师在教《天上的街市》时,其主要教学步骤是:①体味诗的音乐美。要把节奏读好,要注意读好诗中的停顿,要把重音读出来,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②品析诗的图画美。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③感受诗的情感美。指出: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的韵味。④引读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要求读出词的豪放雄浑的气魄。朗读的强化,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读中品味文字的精华和文化底蕴。
教学《秋魂》中的“读”有三步:快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中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渗透感情;选点精读,读出其中的意蕴。以读代讲,以读促析,以读促学,读中导学,也是我们普通语文教师能学会、学得会的。
可以说,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因为朗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课文教学中语感的和主题的,联想的和创造的、审美的和道德的教育内容,就都融于朗读之中了。
二、积累——让充满智慧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也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的重要保证。它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过程要形成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评价,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大视野、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实在在获得知识的体验,具备教育智慧,对文本资源巧妙地进行整合。
余老师认为,“能力呈线条状,知识呈板块状;知识一旦聚集,便显现出力量与质量”。语文知识、语言材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积累就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积累,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提炼出来,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得”。
这些“点”在我们的课文中是很多的,如词的积累可以是常用雅词、成语与词组、近义与反义词、叠词等;句的积累可从修辞句、描写句、评析句、哲理句方面寻找;段的积累分成秀美的绘“景”文段、精美的咏“物”文段、生动的写“人”文段、小巧的抒“怀”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积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赏、阅读的感受。
余老师的很多教例中都能看出他对课文所作的精细提炼。
《十三岁的际遇》的教学板块“语言实践课”教学思路设计:①读美文:速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思。②集美词:请同学们圈出文中的美词、雅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自读提示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积累20个词,将他们抄写在笔记本上。③学美句: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式,师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式,请同学们自由学用一两种句式。④背美段:这一课的抒情段写得特别好,要求每位同学背诵一至二段。这是从词句的积累所作的提炼。
《口技》一文的积累板块,更讲究艺术性。老师先要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于是“少顷”、“既而”、“未几”、“倾而”等涌入笔端。然后又合并同类项,将以前所学《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纷纷找出。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其他的知识板块。或让学生自己找出,或启发学生找出。学生找出“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后,余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余老师又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授之鱼,更授之渔。这是一种同类相聚的积累。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要时刻注意搜索、提炼、组合,学会拼接知识,当要求学生把同一类的语言材料一点一点地进行聚集,一个一个的“点”就铺展成为很美很美的一“片”,学生就有了一个语言材料的“板块”。只要我们随时去发现与创造,“厚积”何愁不能“薄发”。
三、实效——让高效美感的结构改变教学的思路
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的语文教学始终存在着两个误区:或沿着一条单一的线形的固定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套路展开;或尝试着运用一些新的阅读理论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倡导教者“兴之所至”,学者“见仁见智”,学生无论说什么都会受到表扬,老师往往也不置可否。
随意的解读行不通,传统的解读方式没出路,要营造一种高效美感的课堂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讲得多、问得多的以讲析为主的教学设计,而代之以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的教学安排,简言之就是,教学思路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