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5期 ID: 356134

[ 陈淼星 文选 ]   

看似寻常最崎崛

◇ 陈淼星

  在《阿Q正传》第三章里有一处描写阿Q挨打的场面:“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似乎”和“确凿”在意义上很明显是有矛盾的。“似乎”含有一种不肯定的意味,而“确凿”却是十分肯定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就耐人寻味了。
  首先,我们来看“似乎打在自己头上了”这句话。为什么打没打到自己还用“似乎”呢,那应该是很确定的啊。其实并不奇怪。我们看阿Q准备挨打的情状:“抽紧筋骨”、“耸了肩膀”,可想而知他当时是多么的惶恐了,以至于头脑一片空白,四肢麻木。在这种情况下,打没打到自己身上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毕竟是打在自己身上,能感觉到一些痛楚,而且还有响声为凭证,“拍的一声”,因此也还是能确定打在自己头上。
  不仅如此,“确凿”更凸现了阿Q挨打之后如释重负的情状。挨了打之后,阿Q好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样,先前所有的紧张、惶恐随着“拍的一声”一下子没了,心态变得异常轻松了。
  仅仅两个词语就把阿Q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知道要挨打——紧张挨打——坦然挨打——轻松自在。而且,这两个词语巧妙地搭配使用,把阿Q残缺的精神世界也暴露无遗了。阿Q在假洋鬼子这类“上层人物”面前没有一点反抗意识,甚至哪怕是自卫意识,而是逆来顺受;但在“小D”、“小尼姑”这些“下层人物”面前却是高高在上面,甚至凌辱取乐,这两种态度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联: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看似寻常最崎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