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5期 ID: 356126

[ 陈锦山 文选 ]   

发掘隐含信息:作文审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 陈锦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学生写作潜能,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作文命题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普遍降低了审题难度,不再人为设置审题障碍。但放宽审题要求并非毫无限制。事实上,平时也好,中考也好,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出现作文走题、偏题的现象:或浮于表面,不得要旨;或缺少新意,题材撞车;或拘于一端,本末倒置;或轻重失衡,详略不当;或内容死板,形式单一;或泛泛而谈,叙议不明。因此,加强审题教学,教以必要的审题方法,培养审题能力,实在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欲达此目的,必须教会学生通过揣摩,挖掘和提炼作文题的隐含信息。
  作文题的隐含信息,是指作文题字面背后或字面以外的内容。如何挖掘、提炼作文题的隐含信息?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充分揭示文题中“已知”词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对文题中的每一个词语,不仅应理解其表层意义,还要仔细推敲其深层含义。如半命题作文《其实,_________不(很)简单》中的“其实”,含转折义,它暗示作者,在自己得出“________不(很)简单”这个感悟或结论之前,有人(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曾经一度与此相反,后来,通过事实的教育才获得了正确认识。学生审题时如能准确揭示“其实”的隐含意义,就会知道,文章题材应当选取那些貌似简单而并不简单(貌似不简单而其实简单),现象与本质、结果与预料不一致的人、事、物。如进一步思考,学生还可明确,文章当以写清事件过程为主,然后水到渠成,得出“不(很)简单”的结论。在揭示文题深层含义时,要注意多琢磨副词。如文题《他(她)也是我的老师》中的“也”就暗示作者,所写对象“他(她)”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老师”,“他(她)”的职业和身份并非“老师”,但“他(她)”在某一方面、某一点、某一件事上的做法和品格又与“老师”有共同之处。“副”词不“副”,题眼往往在文题的修辞限制性词语上。当学生吃准了副词“也”字,就不会选错写作对象而偏题、走题了。
  (二)多问几个问题,“补全”文题字面以外未出现的词语。命题的基本要求是简练,许多在行文中必须写清楚的内容,未必都出现在题目中;但对写作者而言,必须把这些题目中未曾出现而又必须在行文中写清楚的“空白”“挖”出来,“补”上去。如命题作文《牵挂》,题目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它首先省略了“牵挂”的主语和宾语,“谁”在“牵挂”(文章的中心人物)?“牵挂”“谁”或“什么”(某人、某事、某物,多指不知现在的情况或未解决之事)?其次它还省略了状语:“为什么”“牵挂”(多出于爱、同情、担心、思念、忧虑、关注等)?如何“牵挂”的(割舍不下、刻骨铭心、寝食不安等)?学生审题时只要多问几个问题,就不难“补全”文题——(谁)(为什么)(如何)牵挂(谁或什么),从而准确把握文章要写哪些内容而不致遗漏;学生还可进一步比较几个问题的重要程度,明确重点应写“如何”“牵挂”,而略写“谁”牵挂“谁”或“什么”以及“为什么”“牵挂”。
  (三)正确理解提示语的指向。为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选择恰当题材,同时也给文章内容以必要限制,防止信马由缰、漫无边际,近年来,无论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命题者常在文题或话题前设计一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并非可有可无的题外话,它常常蕴含着命题意图。审题时挖掘、提取隐含信息,也应包括提示语在内。不少学生往往忽略提示语或被提示语所束缚,文章要么偏离命题指向,要么是题材雷同。请看下述话题作文命题:
  一个穷青年,十分羡慕一位双目失明、四肢瘫痪的亿万富翁。富翁听说后对他说:“如果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可以分给你一半财富。”穷青年又惊又喜,连忙答应。富翁说:“把你明亮的双眼、健壮的四肢换给我。”穷青年愣住了,心想:“如果我失去了双眼和四肢,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他断然拒绝了富翁的要求。富翁接着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你并不是一个穷人,而我也并不是一个富翁啊!”——亲爱的同学,你有着什么样的财富呢?你是怎样看待自己财富的呢?你对财富有些什么体验、感悟和见解?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很明显,如果整个命题没有前面的提示语,只提“以‘财富’为话题”,那么,无论物质财富或者精神财富,都可以写;但话题前加上这样一段提示语,其隐含信息是:本文所写的“财富”并非指金钱等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财富,而是指品格、能力、爱好、特长、知识、智慧、权利、健康等包含某一特定意义的精神财富或寄寓这类精神财富的某一具体事物,如集邮册、亲友信件等。
  而有的学生或囿于提示语本身扩写成故事;或大谈感悟,写成读后感;或疏漏了提示语中的“你”,写他人如何如何,而不是写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所有这些,都是忽视提示语或没有吃透提示语的隐含信息所致。
  总之,引导学生在审题中挖掘、提炼隐含信息,可以将文题化笼统为具体,化浑沌为清晰,化远为近,化大为小,链接作者自身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做到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实现准确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学生作文训练的效能度和写作水平。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浒澪中学]

发掘隐含信息:作文审题教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