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武汉市高三年级4月调考的文言文,是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其中有一道翻译题,是翻译“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一句。命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把“责”字解释为“指责”。我在网上搜寻对这句话中“责”字的解释,或者解释为“指责”,或者解释为“责备”。我又查阅了一些古代散文阅读方面的书籍,解释都与上面的差不多。
但是我们仔细研读苏辙的这篇文章,再结合苏轼的遭遇和他的思想,就会发现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说文解字》说:“责,求也。”这是解释的“责”的本义。《汉语大字典》在引用了《说文解字》的这个解释后,列出的第一个义项是“索要”,即《汉语大字典》把“责”的基本义解释为“索取”。在《汉语大字典》中,“指责”“责备”等意义是“责”字经过多次引申后所形成的意义。
我认为,把苏辙的“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一句中的“责”字解释为“指责”或者“责备”是不恰当的,这个“责”字应该解释为“求”或者“索取”,义同“求全责备”中的“责”。理由如下。
《武昌九曲亭记》这篇文章是苏辙记述他的哥哥苏轼的行为和思想的。我们解释文中某字的意义,除了要考虑句式、语境等因素外,还要考察人物的经历、思想等因素。从句式看,这个句子陈述的对象是苏轼。在“无愧于中”一句中,苏轼是主动者,在“而姑寓焉”一句中,苏轼也是主动者,那么在“无责于外”一句中,苏轼也就应该是主动者,这样才能使一个复句中的三个分句的句式保持一致,表达才是连贯通畅的。因此这个句子中的“责”就不能解释为“指责”“责备”,因为解释为“指责”或者“责备”,苏轼就成为被动者了,这个复句中的三个分句,就变成了前后两个分句是主动句,而中间的分句是被动句了,三个分句不连贯通畅。
从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看,这句话中的“责”字也应该解释为“求”,而不能解释为“指责”或者“责备”。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被贬对苏轼应该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是苏轼心胸开阔,处世超然,游山玩水,追求内心的宁静。苏轼不仅游历本地的赤壁,也渡江游历武昌(今鄂州)的西山等名胜。或携舟子小童,或呼朋引类、兴师动众,不亦乐乎。我们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文章中,不仅可以看出苏轼超然处世的开阔胸襟,还可以看出他浓重的皈佛论道的思想,他是在竭力排遣内心的愁闷,而追求内心的宁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要对外无所求。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就是记述苏轼游历武昌西山的经历,当然要表现苏轼的思想。这里把“责”字解释为“求”,不是就正好表现出苏轼对外无所求而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吗?
因此,“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一句中的“责”字,应该解释为“求”。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