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实质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其他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但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模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只注重一点而忽略其他,也声称自己注重了三维教学,殊不知完全忽略它的整体性,甚至怀疑三者能否同时进行,致使教学无所适从,使教学仍然停留在旧有模式,也将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二)“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标志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目标改革定位于“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习方式改革定位于“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可是,由于个别教师片面理解“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经常是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漫无边际的讨论和安排学生表演,常是一部分学生“偷着玩”,一部分学生讨论,多半时间是在谈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自主活动的学生较少,仅仅几个活跃分子而已,大多数学生只能在一边作看客,作忠实的观众。这类教学导致应该在课堂上该突出的教学重点未突出,应该解决的难点未解决,应该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未掌握,应该扩大的教学层面未扩大。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不愿对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探究、不愿仔细听课的不良习惯的养成。长此下去,必然会形成学生对知识学习浅尝辄止的浮躁个性,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扎实钻研、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这样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什么。这样的示范棵、公开课其实是在“作秀”。在这类课中,有些课堂教师是主演,学生是配角;或者个别学生是主演,其他学生是配角。有时为了导演一堂课的一句台词、一招一式而煞费苦心。但是,往往经过这样反复打磨和排练出来的课能引来赞扬声,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和师生的思维交流,不但与教学改革的理念相去甚远,而且对整个教学工作也是一种毒害。
(三)新课程教材及教辅材料缺乏的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材料,教材是课程改革、高考命题、教育教学及其他改革的焦点。因此教材的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打破了一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一纲多本”,为教育的选择性、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但同时,由于科学的教材编写和审查体系还没有完善,导致“多本”的水平“多样”,而教材选择的真正决定权并没有掌握在教师和学生手里,致使我们使用的教材不能完全被师生所喜欢。同样,现在中小学教学越来越依靠教辅用书了,教辅用书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教材”。教材的变革,教辅用书也得随之而变。我们感到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的教辅用书,教师手中所有的还是旧教材的教辅用书。所以,在教学中难免遇到相当多的从理论到实践操作上的困惑和问题,有些疑惑得不到解答与专业上的引领,也就难免“避实就虚”,敷衍应付了。所以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四)没有高考方案指导的高中教学
高中教育不关注高考是不现实的。高考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学校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目前,在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定位新课程教学,怎样把握新课程教学内容,确实是一个难题。没有高考方案的指导,学校难以确定课程内容,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深度、难度、广度和高度,甚至连学生也为到底是高考重要还是全面提高素质重要的问题感到困惑。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新课程改革要求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还很难将新课改和高考完美结合起来,高中教学正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图发展,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一问题不能尽快解决,不但影响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课程的改革,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他们的前途。我们真的希望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出新课程的高考方案,避免高中教学走弯路,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作者通联:辽宁沈阳康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