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5期 ID: 356127

[ 唐香萍 文选 ]   

精彩不仅是他们的

◇ 唐香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话说出了语文教材的实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这些例子,还是颇有讲究的。
  对于教材上的名家名篇,从当今的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能够达到欣赏美妙意境,体味深沉情感,分析高超技法的地步。这仿佛是在观名伶演戏,听着那动人的唱腔,看着那美妙的身段,师生们大声喝彩,连连叫好,甚至还能精辟地点评一二。但也就仅此而已,我们终究只是个看戏者或曰旁观者。能否深入一步呢?我们也来学学那唱腔和身段,也能像模像样地亮几嗓子走几步,虽不能成名成角,但也是收获颇丰了。不然的话,套用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便是“精彩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欣赏走向模仿,从别人的精彩中学到精彩,让自己也变得精彩。
  如何从欣赏走向模仿呢?不妨试试下面两招。
  
  一是“化用”
  
  化用必须既保留他人的精彩,又注入自己的创造,比“引用”技高一筹。例如,有一位学生写自己在除夕夜和父母吵架,心情郁闷,用了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时候最快乐的要数放烟花爆竹的孩子们;但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段话化用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小作者只是做了少许改动,却既省事又贴切,把别人的精彩变成了自己的精彩。又如,学生在抒发考试感受时,这样写道:“不见考卷,载笑载言;既见考卷,泣涕涟涟。”这段话化用了《诗经·氓》中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真是生动幽默,让人不禁莞尔。
  化用是七分抄袭加三分创新,其中那三分改动乃精髓所在,最见功力,因此要狠加锤炼。
  
  二是模仿名家名篇
  
  犹如武林中人,吸取了别门别派的武功精华,然后加以变化改进,创出了自家的武术绝招。我们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成为会看门道的内行,能够弄明白名家们在自己的作品里用了哪些方法从而写出那些精彩的篇章的。如果没有一双慧眼,便不会有一支巧笔,就写不出精彩文字。
  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这段文字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写得颇有情趣。我们能品其精彩,还需知其所以精彩。首先,作者本意要表现清塘荷韵,可这段文字对荷叶荷花不着一字但又尽得风流,因为读者心中可以尽情想象荷花的情态。我脑海中有这样的画面:小猫扑入水中,霎时打破了荷塘的宁静,荷叶晃动着,月光和水光闪烁不定。荷花们受了惊吓,花枝乱颤,左右摇摆,好久才恢复了平静,继续摆出一副亭亭玉立的淑女样。其次,夏夜的清塘荷花本是宁静的,作者却有意让这只猫扑入荷塘,让原来安静的荷塘有了活力、生气。所以这种手法我称之为借助外物,以动破静。看出门道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有意模仿。
  在《清塘荷韵》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模仿文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借助外物,以动破静”的手法,续写下面一段话:
  中午,教室里安静极了。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学习,同学们有些累了,此时都趴在桌上睡午觉……
  在运用以上手法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同学们的精彩之作,抄录如下:
  (一)中午,教室里安静极了。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学习,同学们有些累了,此时都趴在桌上睡午觉。风轻轻地吹进教室。它先是拂弄着蓝色的窗帘,发出哗哗的声音。一会儿,它似乎鼓足了劲,想要翻动同学们桌上的书,沙沙沙,哗哗哗……唉,清风不识字,何故扰人梦呢?
  (二)中午,教室里安静极了。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学习,同学们有些累了,此时都趴在桌上睡午觉。一只蜜蜂鬼头鬼脑地从北窗溜进了教室。它嗡嗡地闹着,一会儿在一位女同学的辫梢上逗留片刻,一会儿又在一位男生的头顶盘桓了几圈。折腾了半天,可惜还是无人理睬它。蜜蜂可能有些失望,便怏怏地嗡的一声从南窗飞出去了。
  当然,教材中还有许多精彩的例子值得我们模仿。例如,学习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我们要学会怎样表现抽象的声音;学习了黄药眠先生的《祖国山川颂》,我们不妨练练怎样在写景中融入哲理;学习了《长江三峡》,我们应该学会借助摹形、摹色、摹声来把景物写得更美丽……
  由此可见,从欣赏走向模仿,关键是能在欣赏他人的精彩时看懂门道并有意识地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北郊中学高中部]

精彩不仅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