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5期 ID: 356117

[ 李昌林 文选 ]   

不言春作苦 常恐负所怀

◇ 李昌林

  映潮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国内很有影响的教育专家。他从荆楚脱颖而出,这是我市基础教育界的骄傲!
  ——谨以荆州市教育局长潘言成先生之言为题记
  
  借荆州市教科院曾国强院长和他的属下紧锣密鼓地筹备“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之机,我拜访了映潮先生。
  1968年,余先生是下乡知青,1973年,余先生涉足教坛,1984年,他被选拔为荆州地区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到荆州的这23年间,他由一个普通的乡村中学教师、一个平凡的中等城市教研室教研员,成长为享誉海内的教育名师大家,成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流派的代表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教育文摘周报》和《中学语文》等国家和省级报刊的封面人物。
  
  案余灯火有天知
  
  数字的描述,写不尽余先生的勤奋!
  任教研员的9000个日子,先生没有节假日。
  他连续16年策划、主持市各类教学研讨会。培养出的优秀弟子、学术讲座和送课到校的数量都以百计;弟子中,8位被评为特级教师,两位被评为“全国十佳”。
  50岁那年,他另辟径蹊,开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此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应邀讲示范课的城市也以百计。
  23年来,他的读书笔记的目录索引以千计算;写作手稿以“尺”计量。每年发表系列稿件50余篇;个人专著6本。在他的1200多篇文章中,有300多篇与语文教学艺术有关。
  2005年,《光明日报》连载10篇他的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的文章,居全国之最。是年底至次年末,全国最权威的文献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转载他的6篇长篇学术论文,又创一个全国之最。
  
  枝枝叶叶总关情
  
  尽智尽力,呕心沥血;余先生为培养青年“捧出一颗心来”!
  选点准。先生巧于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上,20余年着力培养、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艺术。
  队伍精。先生善于让青年教师在特定的学术活动中提升教艺。他连续16年举办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连续10年举办试题研究会,连续10多年举办优秀青年教师教改研讨会,连续数年举办说课交流会……
  要求严。先生乐于为每个青年教师提供多次参加学术研讨的机遇。仅以课堂教学艺术为例,迄今,他组织了五届“班子”,每届100人左右,共约500人。每届成员连续三年参加学术活动,每人每年写3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参会时必须提交研究论文。
  节奏快。先生精于全市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评课标准独到: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30字的教学理念,是先生经验的提炼与教学设计的要诀。
  层次高。先生勤于每次大型学术年会的有份量的学术报告。他的报告多提前三个月拟就,然后反复地修改,不断充实,以达到主题鲜明,可操作性强的高度。
  先生的亲力亲为堪为学界表率。他亲自说课,亲自讲课,亲自送课下乡。有时以课示范,有时师徒同台献艺,有时不惜试教引路以启发参加高层赛事选手的思维……先生的“润物无声”,滋养了一批批教坛新秀。先生甘为铺路石。他不辞辛劳地为青年教师评改教案修订论文,然后将之推向语文专业报刊,不求恩谢不计酬劳。近几年,我市青年教师经先生推荐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就有数十篇,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就达20多篇。该刊的史主编由衷地赞叹:热心向刊物推荐青年教师稿件的,全国唯有余映潮!
  先生还为青年教师提供写作实践的机会。他把学术杂志的部分稿约任务分给他们,指导其研究与写作。不少人得以发表论文几十篇。仅为《中学语文》就撰写全套初中语文教材36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撰写36个单元的《教学设计ABC》。而这72个单元的体例设计与修订,都是先生亲笔,但署名与稿酬却与他无涉。而今,全国不少的中学语文报刊都有我市中学语文教师的“写稿队伍”。
  先生倾情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有特殊的个性。他所主持的教学研究基本上是由教师群体进行的,即其他名师表现的多是个人风采,而先生所表现的则是教师群体的风采。
  
  吹尽狂沙始到金
  
  心血的凝聚,智慧的结晶;余先生的教研业绩璀璨夺目!
  业绩卓著。二十多年,他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市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做得有声有色。他智慧地从课堂艺术、专题探索、教学论文、试题研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让大批课堂教学精英、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和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脱颖而出。
  成果斐然。他是中学语文教研员,又是国内著名的课堂教学专家之一;他虽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但他的研究成果远远超出诸多专门从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
  特色非凡。先生从普及大众化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专注于中语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究。“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他的教学理念;“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是他的教学模式;“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评点精美”是他的教学风格;“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是他的教学特色。他的“教路”宽敞:阅读、写作、单元复习和中考复习等课型都运用自如。讲课、说课、评课,例谈式风格的学术报告,无不得心应手。他创造了“板块式”设计思路,创造了“主问题”提问方式,创造了说读课、听读课、联读课等多类新颖课型,被学术界誉为“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被誉为“国内第一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全面阐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人专著(《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5日)”。
  居高声自远。先生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示范教学和教学指导,蜚声宇内。
  
  满园春色关不住
  
  荆楚的骄傲,教坛的瑰宝;余先生在中学语文界声名远播!
  全国中学语文界的泰斗、中语会长张定远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开幕式上高度评价: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众多中青年语文教育专家,如余映潮、李镇西等同志。其后,张先生又在《余映潮——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一书中深情赞叹:余映潮是我省中语界继洪镇涛、胡明道老师之后又一成果丰富、教艺精湛的优秀语文教师,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教研工作和自身成长奋斗方面,映潮有很多经验、很多优点值得大家学习,他是一个语文教研的能人,在三个方面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全国美学界的权威、著名美学教授邹贤敏在《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序》中极尽赞赏:一个人若要在某个领域干出显著的成绩,自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灵气,二是勤奋……独二者兼具之人寡矣。可映潮恰在“寡矣”之列……不但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扎扎实实,而且自己舌耕不止,笔耕不辍,令同行瞩目!在他身上,勤奋和灵气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做到了勤而不拙,灵而不飘。
  著名学者同里在《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文中惊叹:余映潮老师是一位在阅读方面研究深厚、经验丰富、理论创新的好教师,是一个既说且练的出众的特级教师……他的著作文辞美、提炼美、讲解美,归纳演绎逻辑美。读罢满口余香,绕颊不绝……阅读教学显示出许多过人之处。
  全国特级教师、资深语文教研专家王世发在《中国教育文摘报》撰文称颂:他的研究个性鲜明,以“操作性强”为特色,以“例谈式”为风格,一篇篇论文都闪烁着他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他的教学论文“将一个点写透,将一篇文章写美,将一个系列写新”,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论文写作的认识高度,还表现了他的写作境界,更表现了他的写作实力。映潮用智慧和耐力创造性地研究学问,形成了他的治学品格。
  而教坛新秀王君则用诗的语言倾诉对余先生的仰慕之情:小小的寂寞的荆州走出了余映潮老师……安安静静慈眉善目的他真像语文的农田中的一个勤奋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不休,安安静静地播种耕耘,安安静静地施肥浇水,安安静静地剪枝修叶。他的语文农田,沃野千里,硕果累累。不繁华的荆州因之成了语文的繁华之地。余老师的语文陈述着一个真理:轰轰烈烈和振聋发聩无关。咄咄逼人与深刻凌厉无关。迎来春天的往往也会是和风细雨。余老师用他的和风细雨,创造了一个语文的奇迹。
  ——的确如此!先生名不虚传。本市的学校都以先生亲临指导为自豪;外地的学校无不以先生莅临示范为荣耀!
  [作者通联:湖北沙市二中]

不言春作苦 常恐负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