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9期 ID: 353743

[ 周京昱 文选 ]   

作文,每个选手的奥运

◇ 周京昱

  有高考,便有对高考的种种议论,言论自由。但是,我们总希望听到的评议能越发靠谱,越发有助于教学。然而,常常事与愿违。
  笔者近年来对批评高考试题特别是作文试题越发谨慎,对评价作文试题的优劣更是渐渐失去了兴趣。这倒不是说高考试题近乎完美,而是说如果我们的批评不能触及本质问题,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种“高明”对语文教学而言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有些批评纯属个人好恶,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对于高考来说是无所谓的事。例如有人指责全国卷作文命题多年以寓言为材料。缺乏新意。这就如同指责历史考试屡考唐代、数学考试屡考函数一样,并不能令人得出“决不该如此”的结论。当然,取材多样,换换面孔也没什么不好。但,这不是根本问题。
  哪道作文题堪称经典,哪道沦为败笔,这也是一笔无从考证、无法测算的账。基于个人兴趣、思维方式与利益侧重的不同,大家的关注点以及由此形成的认识也往往有别。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地区为例,作文试题甫一面世,便引发热议且褒贬各异。媒体需要风波以吸引眼球,遂有好事记者采访台湾歌手张韶涵并链接词曲作者王雅君,为这双“隐形的翅膀”再添一把火,甚至引出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港台文化与大陆文化的融合。民众需要踏实以了解“真相”,遂有很多考生、家长希望探究“翅膀”在命题者那里“唯一的答案”——“写‘理想’行不行?”“写‘信念’行不行?”“是不是在考‘建国60周年’?”这就如同当年“北京的符号”面世,北京民俗读物大卖、北京民俗知识受到追捧一样。
  语文教学。掺杂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媒体效应,百姓心意,均不能取代教学省思。
  其实,我们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试题,它不过在考“两件半”事:一件是“思维”,一件是“表达”,那“半件事”乃“阅读”。这里之所以不把“阅读”当做“一件事”,是说作文试题的阅读从难度上无法与其他“阅读”类(比如古诗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相比。不大会有考生读不懂作文题,这里的“阅读”,主要是对题目应有之义的分析。
  在“想”“写”和“1/2读”这“两件半”事中,不,敢说“想”清楚了就能“写”明白,但绝对敢说,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明白。所以,思维乃重中之重——“阅读”也是“思维”的一部分。
  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届奥运会,思维上的“更快”“更高”“更强”等品质则是考场作文最要角逐的。如果我们能从这个层面上看作文试题,就会发现,每个作文试题都有它的思维力度,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离高考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更快——思维的敏捷性
  从“题是题,我是我”到“题是我,我是题”,显示了考生的机智。考生唯有让题目快速与自己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才能写得顺畅。这种思维的敏捷,能够快速地、准确地“破译”题目中话题或材料的实质,使作文试题由陌生到熟悉,由远在天边到近在咫尺:能够快速地、恰当地、充分地调动个人储备(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经历等),做到考场作文的“人题合一”。
  【示例一】(天津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当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对他们赞扬嘉许,有人对他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天津卷试题“我说90后”,既是“说”,说什么呢?如果我们不能将抽象的“精神”“意志”具体为“读的书”“听的歌”“看的戏”“爱的事”,具体为“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在思想上”“在观念上”,具体为“对理想”“对家庭”“对社会”“对自然”“对金钱”“对名誉”,具体为“处理友情”“处理爱情”“处理亲情”“处理民族情”,具体为“面对过去”“面对当下”“面对未来”……这个“说”就很容易落空。既是“说”,不但可以说现象,还可说成因——“是什么促使90后呈现出这个样子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影响?全球气候?……既是“说”,还可以对比,与祖辈比,与父辈比,与80后比,与国外同龄人比……总之,90后写90后,需要一种“目光过处,尽是路径”的敏锐。
  山东卷以“见证”为题,其实,如果我们朴素地理解这两个字,无非是“看到且证明某种东西存在”——我们几乎每日每时每事都生活在这种情态中,比如桌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见证着我们邻里的挚情,等等。考场作文,唯有将题目安放在我们能够驾驭的生活情态中考量,才是明智之举。继而再深入,既是“见证”,谁“见证”?通过什么“见证”?“见证”了什么?在一个放映纪录片的学堂里,年轻的鲁迅见证了中国人的麻木,遂弃医从文——“见证”的主语并不一定是作者自己。两地相忆的岁月,全凭鸿雁传书,爸爸珍藏着的一支钢笔见证了父母相濡以沫的深情——“见证”因了特殊的媒介而更有情味。被人们收藏的一枚枚小小的粮票、布票,见证了曾经的艰难岁月——“见证”的结果须有认识价值……
  更快——在第一时间寻找突破口,写自己的文章,这是高考作文对思维敏捷性提出的要求。
  更高——思维的深刻性
  眼下并不缺乏表面上看起来漂亮的考场作文,在这方面的训练可谓登峰造极。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写一位老妇人要求化妆师为自己化一张二十岁的脸,那化妆师说:“我化得出二十岁的脸,却化不出您二十岁的眼神。”这话极妙。考场作文亦有“眼神”,那便是作者的见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没有一定的见识,便难以发现问题,更无从表达有价值的看法。无论审题或立意,思维的深刻性在追逼着我们。
  【示例二】(福建卷试题)
  题目:这也是一种___________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评析】在全国近二十个作文题中,福建卷试题在强迫考生思考上表现得最“狠”。题目中的“也”字首先要求考生有一种发现的能力,同时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这又要求考生有一种合理言说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加和,便是考生对生活事理的独到且深刻的理解。
  坚硬的岩石是一种力量:柔韧的小草也是一种力量。“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一种力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一种力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构句之美,在于对仗整齐,这是一种和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构句之美,在于长短错落, 这也是一种和谐。
  对一般事理的修正、补充与反叛,均可对此题形成触动。这种对生活的再认识,是本题考查的目标。
  同样,北京卷试题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除了人所共知的“翅膀”之外,还有一些信息同样耐人寻味:
  探究点一——“有”。“我有……”,构成一个判断。“有”是命题者规定的。但是,“占有”与“享有”的情味有所不同。拥有翅膀却无法飞翔的情状对某些人来说也是存在的,这种“本来有,但是……”的逻辑。很可能构思出别开生面之作。
  探究点二——“隐形”。从事理上说,人的翅膀必是隐形(科幻作品除外)。“隐形”二字似乎并无文章可做。但是,高手为文是可以在无文章之处找文章做的,若将“隐形”诠释为“隐藏”,即那双翅膀主观上不愿示人。那么,为何“隐”、“隐”时的感受、“隐”中的威力以及由“隐”到“显”的苏醒……沿着这条路,亦可能做出别致的文章。
  如“有”如“隐”,这些可以玩味的“点”并非限制,乃是命题“可以有”的激励。可惜,考场作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文字。更多的是将平素练习的“话题”挂到“翅膀”上飞一飞充数罢了。
  更高——超越那些惯常的认识,写卓越的文章。这是高考作文对思维深刻性提出的要求。
  更强——思维的创新性
  西晋的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虽杼轴于予怀,休他人之我先。”感叹文章的构思虽然出于自己的胸怀,但总怕被别人先说了去先写了去。清代的李渔对此在《闲情偶记》中也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欲使一篇文章脱颖而出,创新精神乃思维是诸要素中最为强大的力量。
  【示例三】(全国I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全国I卷作文试题,以“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鹤的感慨、感悟作“底”,既是提示,理清一些思路以避免考生胡蒙乱猜;也是示范,明确何谓“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即所选角度乃材料的合理内涵,所定立意乃作者对生活事理的清晰指认。当然,“选准角度”不是命题者既定的“唯一角度”,“明确立意”更不是命题者预设的“最佳立意”。
  首先,对青蛙、仙鹤的看法,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兔子一定学不会游泳吗?”“针对弱点训练一定是错误的吗?”“针对弱点训练和发展特长一定是矛盾的吗?”“学不了……”,是真学不了,还是我们以为学不了?如果是“我们以为学不了”,那么“学不了游泳”就一定学得了“打洞”“爬树”吗?如果我们没有思考且解决为什么“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这一问题,学什么还不都一样?
  再看故事本身。兔子差点被狼抓住,是不会游泳的原因,还是奔跑能力尚不过硬的原因?面对残酷的世界,“小动物”该不该升级呢?毕竟是“短跑”啊,面对狼这种善于穷追不舍的动物,耐力比爆发力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兔子真的擅长奔跑吗?
  动物管理局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它对于“小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的“一视同仁”,真的很英明吗?
  小狗、小龟的成功,是先天条件还是后天努力抑或方式技法所致?小兔子、小松鼠们,比一味“苦恼”更重要的心态是什么呢?或者说该不该为此而“苦恼”呢?
  野鸭能游,90%并非来自汗水,凭这点我们可以否定它的道理。但问题的另一面,小狗、小熊、小虎等四条腿的动物确实游得不赖呀,野鸭的话又似乎有几分道理;然,四条腿的泳者,是否90%来自汗水呢?
  “小兔学游泳”,故事简单,但道理并不简单,每一分思考也许都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和近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一样,所谓审题,所谓细读材料,不在明意,而在“索隐”——寻求材料隐深的意义或道理;而寻求,其宗旨不是“唯一”,而是“多元”。唯有先看清多元,才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材料意蕴的且属于写作者个人的那个“唯一”。
  【示例四】(全国Ⅱ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痰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溃也清楚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面对这个作文题,如果我们仅想写出一篇立意明确的文章,的确不难——“创新”呗(事实上很多考生将这个题称为“创新”),但是,如果我们想写出点创意,则非得深入挖掘不可。
  无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日本商人安滕百福还是法国家务杂工乔利,善于发现问题是他们的共同点。创造,源于发现。无论送妈妈袜子、拉面摊前排队还是煤油滴洒衣物,任一种发现,都需要机缘。创造,抓住机会。无论持家、经商还是务工,对生活没有感情,对生活不够细心,无从谈发现,无从言创造。创造,以生活为土壤。
  有人批评此题所示的三个材料性质趋同。其实,这三者在“创造”这个问题上亦有个性:道尔顿,读出了客观存在的问题——创造,有时候是一种揭示:安滕百福,在传统拉面基础上研制成方便面——创造,有时候是一种改良;乔利,使煤油绽放异彩——创造,有时候是一种演变,变凡为宝甚至变废为宝。三个材料,其实展示了创造的三种不同情态。
  其实,这个题目单就“创造”而言,可以说的 还有很多:观察与创造,思考与创造,实干与创造,从发现到生成……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太保守,还可以看到,无论患色盲症的道尔顿、破产的安藤百福还是面临“巨额”赔偿的乔利,无不陷于生活的某种困境,而他们都找到了生活的另一扇门,为个人乃至群体创造出一片美好前景。
  对似曾相识的题目常做常新,是考场作文中最动人的品格。
  当然,思维的创新,离不开思维的合理。上面的思维取向,均乃试题文字中的应有之义,并非谁人的主观想象。
  更强——不甘于平庸,不屑于人云亦云。写新鲜的文章,这是高考作文对思维合理性、创新性提出的要求。
  更美——思维的独立性
  历经高考阅卷多年,笔者常常感叹:考场作文越来越进入一个无“我”的时代。对个人情感的漠视,对青春岁月的忽视,对当代健在者的无视……一句话,是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极易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在通篇华丽词藻、思古幽情背后看不到作者自己。考生或为材料所裹挟。或为“文采”所诱惑,对近在咫尺的人事丧失了察觉,对富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失去了独立的判断。
  这里说的“更美”之“美”,乃一篇文章中最应具备的素质——考生对试题所涉问题的个性观照。
  作为考场作文,我们当然不希望考生“自说自话”——偏题跑题;但是,我们却看到太多的考场作文尽管符合题意却“自己无话”,甚至从字里行间就能窥见考生皱着眉头、万般无奈、极不情愿的写作情态。人,与其说生活在自我改造中,不如说生活在多年积习中。对生活融入、怀疑、批判、建设等意识的缺失,折射到考场作文中,就是有技巧的太多,有诚意的太少;有“学问”的太多,有气血的太少;有他人的太多,有自己的太少。
  而我们渴望看到的是:我在场,我参与,我思想。
  【示例五】(江西卷试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评析】江西卷的试题对一些考生来说可能很不习惯,也有人认为这是要求高三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可喜尝试。而若将视线引到课外,我们的语文课何为呢?假设学生根本不知道有兽首拍卖这档子事,仅凭题目给的这点儿信息,也得活命啊!
  对蔡铭超的行为作出评价,题目给了两个参考判断,英雄或恶人。除了这两个判断呢?蔡铭超可以被视为智者,用他自己的方式留有机会,不使国宝流入外人手中。他也可以被视为勇者。当年洋人给我们一箭,今天我们报他一枪,中国能对列强、对世界说“不”了!他还可以被视为不知耻者,当年我们失去的是财宝,今年我们失去的是诚信,用这种无赖的手段,实在是当代中国的耻辱。他甚至可以被视为讽谏者,以自身行为提出一个思考:抢救国宝不该是个人举动,实乃政府举措……如此看来,不在于蔡铭超是个怎样的人,而在于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江西卷这个试题,很值得“一言堂”式的语文教学反思。
  【示例六】重庆卷试题
  生活中有许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很微妙。
  “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你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故事。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自己的故事,有时候我却不是主角;他人的故事,我却渴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亲历”,对你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一张白纸时,聆听的感受怎样?有所经历后,聆听的感悟怎样?听奶奶讲那重复了一万次的故事,你又能触摸到什么?
  “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有真有假。有些真实的故事竟让人难以置信,有些虚构的故事却让人泪流满面。日本电影《罗生门》里几个人讲同一个故事,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却只有一个真相。故事可信吗?
  “你在故事中成长。”是的——
  黄永玉说道:“别轻蔑童年时感动过你的东西。”打捞童年的故事,你的独到的眼光与新的念想呢?
  周华健唱道:“最真的梦,你现在还记得吗?你如今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何止是聆听和评说啊,年轻岁月里的意气风发抑或苦涩缤纷,你不是也在不断地创造故事,童话、戏剧甚或传奇……
  屈原吟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也一样,总不免忘却旧的故事。续写新的故事,在怀旧、安顿与瞻望中编织今生与来世。
  读他人的故事,更成为他人读的故事。“我与故事”中的“我”在哪里?“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说90后”中的那些“我”又在哪里?
  更美——珍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有生命的文章,这是高考作文对思维独立性、自主性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或者业务研究人员,笔者常常有一个很固执的认识:诚然,高考命题确有值得改善之处,但更应改善的还是我们自己(高考作文评阅另有一笔糊涂账,不在此论述范围内)。
  当终场的哨声响起,比分亦不可改写。作为一线教师,与其喋喋不休地“骂”高考题,不如低头反思我们与高考的距离以及我们的问题所在。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学生,当天气不可期、场地不可期、规则不可期、裁判不可期甚至一切都不可期之时,还有一个值得期待的、脑力发达的“我”——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定数”。
  我们,必须为这个“定数”而努力。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100054)

作文,每个选手的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