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9期 ID: 353744

  

夯实基础 强化应用

◇ 安徽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评价组

  2009年安徽省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在继承我省新课程初中学业考试语文命题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平稳中寻求变化的命题原则,力图更加科学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以实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初中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切实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试题突出的特点是:守正,求新,科学。
  
  一、守正:返璞归真,注重考查基础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突出对语文基础的考查,就是要继承我国汉语教学的传统。引导初中生重视语文基础的学习,打好语文的功底,这就是守正。2009年安徽省试题加大了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力度,同时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过程中渗透对学习习惯、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突出二者的有机结合。如试卷第2题,主要是综合考查“认读汉字、认清字形、掌握字词的意义,判断常见的修辞方法”等。该题选择一个课外语段,提供了答题的具体情境,其设题思路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特点,不仅巧妙地避免了孤立的考查知识,而且将能力的考查渗于其中。该大题的第4小题要求判断整个语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更是突出了对句子、语段意义及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的考查。将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考查,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识记和积累知识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视自己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必要保证,也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在我省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中,尤其重视考查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程度。如书写习惯。书写美观、端正的汉字,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种语文技能,也体现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在语文卷中,对于“卷面书写”提出单独赋分、分值为5分的规则。并制定相应的“卷面书写要求及评分标准”,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对卷面书写提出的要求。主要目的还不是区分学生书写的高下,而是要引导全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汉字的书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安徽省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允许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自己所带的《新华字典》。考试允许学生带《新华字典》,意在考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渗透着对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所以,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过程和方法,与语文知识和能力一样都应属于语文基础的范畴,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重视对语文基础的考查,就是要突出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以及习惯、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二、求新:联系生活。注重考查应用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能力的大小是通过语文实际应用体现的。安徽省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尤其强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种着眼于实际和应用的特点,主要是通过选择新材料和设计新问题来实现的。
  注意选择新的语言材料,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感悟的能力,从而体现学以致用的水平。选择新材料的标准,是依据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运用。如阅读部分的选文,《枫叶礼赞》借赞美枫叶,赞美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介绍红树林的生物特点及对人类的贡献,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和《过零丁洋》表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文部分,拟定命题作文“师生之间”,主要考虑到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
  在确定新材料后的编拟题目的过程中。注意选取新角度,设计新问题,以达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的目的。如“语文综合运用”题,设计的是“座谈会”的形式,中心内容是“我与文明同行”,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类题不同于我省2008年的语文综合运用题(采用模拟网络以及链接有关材料形式,内容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新问题,采用新题型,既有助于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同时也是对机械性复习应试的矫正,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有用的知识。
  
  三、科学:把握特点。尊重认知规律
  
  科学性是衡量试题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命题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体现学科特点,试题尽可能涵盖学科内容要点;二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规律;三是试题难易适度,规范严密。
  从语文卷的阅读试题看。试题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回归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从品味语言人手,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第6题“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根据文本托物言志的特点,考查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做出判断的能力。第9题“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考查的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第12题“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从特定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设题,考查准确把握整段文意、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从整卷而言,语文试题一方面要涵盖学科内容要点,另一方面要贴近学生认知实际。试题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为学生所熟悉,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文知识能力来解决语文实际问题。如作文题“师生之间”,可以叙述师生之间的故事,可以发表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可以写课堂学习,可以写生活交往;可以谈思想碰撞,可以写情感交流;可以写校园生活,可以写社会生活……此题写作范围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出体现自己真实水平和真情实感的文章。
  试题要难易适度。作为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首先要面向全体,客观地检测全体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同时又兼顾高中招生的选拔要求,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今年安徽语文命题的原则之一就是稳中求易,全卷难度系数为0.70。但易中又含有一定的难度,如作文部分,尽可能降低审题难度。但题目中又隐含必须的写作要求,学生必须在立意、表达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夫,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作文题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试题的规范严密,主要体现在答案和评分标准的拟订。如第11题“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考查的要点是准确概括文中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学生必须答出“叶片上有排盐孔”“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两个特点才算对。如果只答“有排盐孔”“有呼吸根”的。该小点是不能得分的。这一评分标准体现 了对信息概括准确性的要求,严密有度,有利于高中招生的选拔。
  对于一些需要多角度、多方面解答的试题,评分标准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只要答出其中部分内容即可给满分。如第14题“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第一问答出两种说明方法即可。第二问答出一层意思即可。这样的评分标准,既保证了科学性,又突出了基础性,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
  
  四、反思:改进工作,提高语文质量
  
  1 正确处理激励促进与甄别选拔的关系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具有水平测试和选拔测试的双重功能,也就是说它既有激励促进的作用,也还有甄别的效能。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试题的难易度如何把握,是今后命题中需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命题应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语文试题应注意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内容上删繁就简,注重语文积累,注重整体感知,注重个性化的体验。注重综合运用。形式上要更具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语文考试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2 训练学生分析和整合能力,提高准确理解文章的水平
  阅读理解是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测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加工文本信息、实现言语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分解和整合信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由于作为阅读材料的语言总是按照某种规则和某个意思排列组合起来的,因而分解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语言的这个组合规律。有关分解信息的题型主要有:划分段落层次,分析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关键性句子或词语的作用等:有关整合信息的题型主要有:概括语篇(段)中心和句子含义,归纳内容要点及写作特点等。实际答题中,学生做这一类阅读题时普遍丢分较多,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分解信息和整合信息属于较高层级的阅读理解,与提取信息相比,难度较大;主观上是不少学生尚未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分解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薄弱。从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看,他们在分解信息和整合信息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个不易察觉的失误,即孤立地分解信息、整合信息,而不善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致影响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分解信息与整合信息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分解信息是整合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整合信息所获得的语篇(段)意义,又对分解信息起到了线索和矫正的作用。学生一旦建立了这样的阅读认识,在阅读理解文章过程中就会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就能科学而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分解和整合,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探索多元化的语文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目前,安徽省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仍采用书面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且这种书面考试形式又局限于读、写两个方面,听、说以及真正的综合性学习并未能得到体现。这的确是一种遗憾,也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语文评价方式。才能达到真正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从而全面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实行语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和共同研究。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中,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杨桦 傅继业 杨春生 张祥云 俞仁凤 张小华)

夯实基础 强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