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十几年书,这二十多年又一直在写作,偶尔也会想到,若再返回课堂教中学语文,我会有哪些长进?
其中想的较多的,是好多写文章的观念怕要调整,比如精练与丰润的关系,叙事与抒情的关系(指叙事时笔下就要有情),再就是笔调这个概念了,该及早让同学们知道。否则,一味地精练,一味地抒情,而不知笔调为何事,写下的文章必然千人一面,且面目可憎了。
而在所有的文学概念里,最难说清的,恰是这个笔调。我想到了两个词,若说清了,笔调是个什么东西,庶几也就说清了。
一是调儿。老师起歌的时候,先唱一句,然后不好意思地一笑,说起高了。再起,低了点,就能跟上唱了。这只是调儿的一种。还有一种调儿,是感情的调儿,欢快的还是忧伤的,一唱就要唱出这个调儿。名唱家所以可贵,就是他能唱出他独有的那个调儿。
再一个是德行。不是给学生做操行评价里的德行,是北京人说到什么人的时候,很轻蔑地说一声“德行”的那个德行。比如,街头一个年轻人走过,有人叹口气,说这孩子怎么怎么的,旁边一位老者搭上腔,一开口便是:“别说了,就那德行!”说白了,就是一种不怎么良好的习惯,已然化为一种品质,做什么都带着那个劲儿。如果这个习惯不是不怎么好的,而是也还好的,也带着那么个劲儿呢?
看现代文学名家作品多的人,就会发现,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笔调。鲁迅的文学功底深厚,文字表达能力特强,晚年写杂文甚多,显现的笔调特征也最为明显。只是他的政论色彩强了些,刚劲过之,柔和不足,可谓杂文的典范,却不能说是随笔的正路。郁达夫的随笔,就没有这个毛病,那真是意到笔到,挥洒自如。徐志摩的随笔,每多上乘之作,这要得力于他的性情好,心态好,写的时候,贯注着一种温情,读来自然通心底儿愉悦。若不懂笔调,或是不顾笔调,只是蛮横地写下去,以为我是随意用笔写的,自然是好的随笔,没有不丢人现眼的。
这么一说,笔调是什么,该怎样体现笔调,就该明白了。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笔调最能体现写作者的性情,体现笔调的不二法门,就是在写作中尽量展现自己的个性?
(韩石山。当代作家,学者。1947年生,山西临猗县人。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在山西省汾西县教中学多年。1984年至今,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此事岂可对人言》《民国文人风骨》等著作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