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中,作文比重呈增加之势。高考作文也许难以完全反映作文教学的真实状况,但它却能暴露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毋庸讳言,高考作文题对作文教学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从高考作文这一视角来研究分析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看清一些问题。
浏览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仿佛在欣赏雨后彩虹。千万考生走过12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长途,让思想与文字经由其中一道虹彩的指引,凝结成属于自己的一份成果,奉献给社会,经受检验。这将从一个重要侧面折射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得失,并为改进未来的实验工作提供借鉴。
将诸多作文考题分解一下,会看到一条条鲜明的作文路径。有的直指当今社会的敏感话题,要求评说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江西卷)、明星代言的真伪(辽宁卷)和品味时尚(江苏卷);有的直指考生自己的生存状态,要求评说“90后”如何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天津卷);有的平易温和一些,让考生分别从寓言故事、名人逸事、个人经历、日常见闻、生活常识等方面人手,写出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如全国卷);有的宽松开放一些,采用半命题的方式,允许自由联想、选题与选材(如湖北卷);还有的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来激发想象力(如北京卷)。这些作文命题所指引的作文路径,综合起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某些教学理念,力求让语文实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多元化命题方式牵引个性化写作活动良性延伸,努力拓展思想文化视野,开放思维空间,提高文字表达的灵活度。梳理这十多种高考作文命题思路,两种倾向引起我的关注:第一,鼓励文学创作,大量摄入文学元素,这继续得到认可乃至于推重;第二。对理性思辨及相关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考查,风头要弱很多,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的考题所占比例很小。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自有其深刻原因,也势必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新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热潮汹涌,“文学”崛起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志。相对于旧有课程的弊端而言,新课程大幅度增加文学教育内容,无疑具有倚重经典、涵育精神、回归正道的积极意义。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开阔,学习过程中增多了语文趣味和蓬勃气象,阅读、写作的个性化追求得到尊重。这些都与“文学”崛起不无内在联系。
这种变化影响着高考作文命题、评分,而高考作文命题、评分又反过来影响着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世纪之交为界,提出几个侧面略作比照:(1)作文体裁,之前多为议论文和说明文;之后多为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甚至有的还允许写诗。(2)文学创作与实用性写作的关系,之前基本排斥文学创作,鼓励写实用文;之后逐渐认可或部分认可了文学范畴内的散文、杂文、寓言故事、小小说、诗歌等,鼓励创作,欣赏文采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文学笔法。(3)运用古代语言语料与运用现代语言语料的关系,之前由于古典作品学得少、文言语感积淀不足、作文命题的严格限制等原因,谈古少而论今多,行文之中尽量避开“文白夹杂”(视为硬伤);之后则变化大矣,用文言作文者有之,借用旧体格式赋诗者有之,大量援引、铺排名贤故事者有之,化用古语为我所用者有之,古典文学气息比过去浓多了。
倘若高考作文不再严格限制文体,对于语文教学环境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解放。运用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写“形象”(人物、情节、意象等),抒发情感,氤氲情怀,这乃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之一。读多了迁移到写,写多了写熟练了,再将优势发挥于高考考场,自然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回报。这些年,从报刊上文选中读到很多所谓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其中文学作品比例较高,个性鲜明而文采斐然的佳作不断涌现(也有浮夸之作,暂且不论)。
解放是相对于束缚而言的。1978年居于正统地位的“统编教材”及相关教学、测试,存在着所谓"52具性”与“人文性”关系失衡的矛盾。由此诟病颇多,争论激烈,乃至于新课程、新课改应运而生,试图拨乱反正。这正是文学教育崛起的一部分背景。新课程在必修、选修范围内都扩展了文学阅读的领地,给文学创作奠定了新的基础;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放宽文体限制。这又给文学教育添加了重要的推动力。于是近十年来,语文教学之中文学崛起的强度,几乎达到建国以后的最高峰,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更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语文教育不等于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只是语文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基本学理上考量,它应该从属于语文教育,为圆满完成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总任务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其他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形成合理的联结,而不能闹独立、单打一。这是一个尚待全面、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仅就作文教学而言,无论小学、初中、高中,文学与非文学这两大类写作实践活动,都要充分重视,并建立良性的互补关系。
文学崛起虽然为语文课程改革开创了新局面,补充了新元素,积累了新经验,但过分膨胀文学创作活动,抑制实用类作文技能的训练与正常发展,也会埋下新的隐患。
从文字表述的内容和特色看,中小学生练习写作,主要类别可大致划分为“描述”与“论说”两种。与“文学”贴近的称描述,如散文、故事、小说和诗歌等,文字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情感浓烈,讲究文采,注重凸显形象性。与“实用”贴近的称论说,如应用文、说明文、一般的议论文等,文字带有写实或理性思辨的特色,文字表述讲求严密简明,条分缕析,言之成理,注重凸显实用性和思辨性。二者并非没有交叉、浸润,历练过程中并非不能相互辅助,但区分其基本特征,铺设各自的演练路径,这符合培养作文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客观需要。
纵观这些年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上述“描述”与“论说”的失衡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先看小学阶段,“描述”类文字占据绝对优势,读文学作品与写记叙文几乎填塞了绝大部分教学空间。再看初中阶段,初一年级一般不正面触及“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依然把记叙文写作放在首位: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要求阅读并写作“论说”类文字,但由于这方面的写作基础很薄弱,受避难趋易的心理驱使,“描述”类文字往往还是成为训练的首选内容。中考作文题,则几乎不对写“论说”类文字正面提出硬性要求。比如,2009年某地区的这道中考作文题,颇有代表性:“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你有过感恩吗?你对感恩是怎么看的?请写下你那次感恩的经历和真实的感受,或者写下你对感恩的思考,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首选的文体自然是记叙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描述“那次感恩的经历和真实的感受”。至于写下
“对感恩的思考”,这种“论说”的难关,便可以轻松地绕过去了。所谓“文体不限”,实质上变成可以避开“论说”类文字写作的一种委婉说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继承了中考“文体不限”的精神,继续支持“描述”,鼓励文学创作,于是“论说”与“描述”这两类文字的练习。出现严重失衡的倾向,就不足为奇了。
考察这种“失衡”现象,需要认真思考一系列问题,可先来关注如何获取四方面的教学效益。
其一,重视“论说”,可以加大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支持力度。语文科以外的诸多课程,其教科书多为“论说”性质的文字。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理应在漫长的基础教育长途之上,对各科学习提供“工具”的运用方法。不断提高运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倘若长期厚此薄彼,推崇“描述”,排斥“论说”,那么教学效益的流失,就不仅在语文学科之内,而扩展到更广的教学领域了。
其二,重视“论说”,可以加大对文学鉴赏教学的支持力度。如前文所说,文学教育崛起。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变化,如何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准,已经成为教学难题。阅读文学作品。既要倚重形象思维,也要倚重抽象思维,前者侧重于入境、感受,产生情感共鸣,后者则是通过比照、鉴察,探究其优劣高下、特质所在,而批注、品评、鉴别,这些需要写成“论说”类文字,才能提升文学鉴赏的精密程度。总是浮光掠影地随口说说。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那种“鉴赏”很容易滑向浮泛的泥潭。这些年,从小学到高中,一窝蜂似的大抓文学鉴赏(义务教育阶段称“欣赏”),却未能梳理出一条比较合理的教学序列,这与“论说”类文字写作未能积极参与,形成有力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三,重视“论说”,可以加大对高中文化论著研读教学的支持力度。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大量选修课,其中文化论著研读乃是必有的内容,而“研读”(研究性阅读)这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必须有“论说”类文字写作参与,推进研读逐步深入,最终形成具有较大思想容量、较多文化信息、较高论辩水平的“论说”性质的文字成果。这样的成果,方可代表高中生的作文水平;能够获取这种成果,未来发展才算有了文字表述方面的可靠凭借。
其四,重视“论说”,打下坚实的文字根基,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来的大学生涯提供必备的科研工具。文学创作固然有益,但大学生是要读学术书的,是要写学术文的,岂能“文体不限”?那些上不了大学,甚至与高中无缘的中学生,未来到社会上谋生,工作学习中他们最需要从事的写作活动,一般也主要涉及“论说”类文字,而不是什么风花雪月、吟诗作赋。大学生还能有大学教师帮助补一补文字漏洞,而那些更多的上不了大学的中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他们固有的缺失由谁来负责弥补呢?
解决这种失衡的矛盾,不仅要正确认识“描述”与“论说”各自的特点、功能,还要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密切的联结。这才是关键所在,以期统筹兼顾,相辅相成。
鉴于目前“应试”之风如此强劲,各级各类考试,尤其是牵引力最为强大的中考与高考的作文命题,若倾向于“文体不限”,甚至倚重“描述”而抑制“论说”(比如所出的作文题很难写成“论说”类文字),将应考作文引向“论说”以外的区域,会促使作文教学陷入厚此薄彼、避难趋易的误区,从而加剧失衡,让应该获取的宝贵的教学效益白白流失,最终削弱语文基本技能演练的根基。造成很难弥补的损失。所以,要考虑如何终止恶性循环(用考题中的“文体不限”来导引教学中的倚重“描述”而抑制“论说”,又因学生“论说”能力偏差而不敢出相关的作文题目),在小学毕业考试、初中毕业考试、高中毕业考试这三个关口严格把关,杜绝“放水”,确保日常教学达标,实现“描述”与“论说”的有机联结,使各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建立起比较完整、比较稳固的作文能力结构。拾级而上,必能学有所成。
从长远的发展看,彻底改变语文考试的基本命题思路,或许孕育着一种更加美好的前景。期待那时候,包括“描述”与“论说”相联结在内的诸多难题得到破解,押题、套题、宿构等现象完全绝迹,思想开阔、学识卓然、文质兼美的高考作文大量涌现,能够诞生一种不负于伟大时代的峥嵘气象。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