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4期 ID: 136533

[ 崔益林 文选 ]   

你的答案也有依据吗?

◇ 崔益林

  最近,我在跟两个孩子交流语文考试情况时,遇到了两个不同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事情是这样的:
  考试结束了,我和班上两个看上去都考得不错的孩子一边走路,就一边交流:“孩子,考得怎么样?有把握吗?”两个孩子立刻作出反应,一个平时在班上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说:“老师,请您放心,这次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我的感觉特好,一定不会出差错。”我接过话:“是吗?好的!”一个平时在班上成绩不算太好的孩子说:“老师,我这次考试的阅读理解题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因为我的每一个答案都是根据你平时所讲述的那些答题点进行答题的,都是有依据的。”
  听到这两个孩子的话之后,我预感到,第一个孩子可能要出问题,而有可能胜出的倒是第二个孩子。
  一天之后,分数出来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第一个孩子考出的成绩让我近乎有些失望,而第二个孩子考出的成绩却在我的意料之中。
  那么,原因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对语文学科的考查,有时不同于数理化,答案固然有它的多元性,但是考试作为一种变相的“游戏”也是有规则可以遵循的,也就是像刚才第二个孩子所说的那样,每一道题目的答案都是有依据的。即便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有不少孩子一旦走出语文考试的考场,总是感觉很不错,可是当分数出来之后,总是出乎他们的意料,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分数。事实上,这是同样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在答题时,总是想当然,只求把题目所给的横线答全答满了事,根本不去考虑哪些该答,哪些不该答。
  所以,在这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想和广大的语文老师和同学们谈一谈如何让你的答案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以确保答案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我觉得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意识:
  一、文体意识 通常情况下,一份完整的语文试卷,总是要涵盖三种不同的文体,也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所以拿到试卷之后,你首先必须判断该阅读语段的文体,一旦确定了文体之后,你就必须严格按照该文体的答题要求去进行答题,千万不能出现答题文体杂糅现象。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一是在说明文中只能叫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只可以叫做“摆事实”或者叫做“事实论证”,否则就会出现答题文体杂糅现象;二是在记叙文中只能叫做“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只能叫做“打比方”,而在议论文中,只能叫做“比喻论证”,否则同样会出现答题文体杂糅现象。如果这第一步你就出差错,那么,下面要想把题目答对,那简直是不可思议。
  二、文本意识 我们知道,命题者在命题时的命题依据没有别的,只有文本。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应当紧紧扣住文本。如果脱离文体去答题,答出来的答案,要么就是错的,要么就是根本挨不上边的,甚至与答案相差甚远。那么,又如何去扣住文本呢?我觉得大家必须记住这样三个步骤:第一、提取。也就是说答案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不需要你再动脑筋,可以直接拿来即可;第二、提炼。也就是说,答案不能从文本中直接找到,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地概括;第三、提升。也就是说这样的答案,不仅不能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也不可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就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答案往往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这个文本意识往往贯穿于整个题目的始终,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所拟的几个题目都是有一定梯度的,往往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而这样的答题步骤正好与试题的难易度相一致。所以文本意识尤其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规范意识 我们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家基本上都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但是往往忽视了答题的规范性。比如我们在分析原因类试题时,就必须注意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去考虑,至于它的参考答案是不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我们可以不去考虑,关键是我们的答案必须规范。再比如,如果问题题干中有“哪些方面”、“哪个方面”、“哪几个方面”这些提示性的语言,你都必须注意。再比如,最近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都考到语言赏析类试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样的试题进行答题规范性的指导,这里不妨拿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举例说说该如何进行语言赏析类试题的解答,我在指导时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这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旦你有了这样的答题要求,暂且不管参考答案是什么,阅卷老师是找不到扣分把柄的。所以我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力求规范,甚至我们可以对一些课外复习资料中的不规范的答案重新进行整合,使答案规范化、合理化。这样,不仅有助于你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你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分数意识 在阅读理解题中,分数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但是这些分数的设置,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命题者在给试题赋分的时候,也是有依据的。要么根据答题点赋分,要么根据试题在整个几道题中的难易度进行赋分。比如一道4分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道题可能有四个答题点,每一点1分;也可能有二个答题点,每一点2分;当然也有可能只有一个答题点,这个答题点就是4分。不过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只有一个答题点的,因为一个答题点给4分,在语文试题中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再比如一道3分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道题只有一个答题点,这个答题点就是3分;也可以有三个答题点,每一点1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不可能有二个答题点,因为在语文试卷中,基本上是不存在0.5分的。一旦有了这样的分数意识,我们还可以借助于①②③这样的数字把每一个答题点以分条列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更加一目了然。
  当然,我们在完成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还应该树立答题的时代意识、字数意识以及分条列举意识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你的答案有据可依。所以,为了能够取得语文考试的高分,我们在答每一道试题时,都必须有一定的依据,切不可想当然。一旦如此,我想一定不会出现第一个同学所出现的那种情况,我们也一定会取得语文学习上的突破。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