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497

[ 姚建庭 文选 ]   

为什么要写杨二嫂

◇ 姚建庭

  读过《故乡》的人,印象最深的,除了闰土,就算杨二嫂这个人物了。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呢?大家都说是对闰土的陪衬。如再问,陪衬闰土什么呢?是反面人物对正面人物的陪衬?还是狡猾尖刻对敦厚朴实的陪衬?似乎都不能概括这个人物存在的作用。
  闰土有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的生活经历,杨二嫂也有前后两个阶段。早起她开豆腐店,不仅有“豆腐西施”的美名,而且“买卖非常好”。这说明,她的家境也曾红火过一个时期。那时候,她并不是一个嘴尖皮厚的女人,更未见“顺手牵羊”一类不正当的行为。她“终日坐着”,“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厚”。可是,二十年后,杨二嫂完完全全变成了另外一人!形态上,“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外表上的变化。加上她的语言、行为的巨变,集中说明了一点:如今,这个曾经稳坐柜台的店主已经由盛变衰,穷极潦倒,以至到达不知羞耻的地步。
  早期闰土家的境况,只要看他“紫色的圆脸”和“红活圆实”的手,听他的说话便可明白: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二十年后,随着农村经济凋敝,他穷困到了极点。杨二嫂的变化同闰土一样,也是那个社会农村经济变化的反映。再加上迅哥儿一家的破落,就出现了三个点,一是农村阶层,一是小资产阶级(小业主)阶层,一是地主阶层,它们都发生了由盛到衰的变化。而这三个点,自然组合成一个社会的面,作者便是通过这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境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二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现象。由此可见,写一个杨二嫂,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深意,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陪衬”来作解释的。
  
  注:出自课文《故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为什么要写杨二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