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写一篇题为“桥”的说明文,你打算怎么写?你一定会想到,虽只一字,但不好写。因为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了。浓缩了的“桥”的定义可以这样说:供铁路、道路等跨越河流、山谷、障碍物或其他交通而修建的架空通道。但若按桥的材料分,就有砖、木、石、铁、钢筋水泥、砖木……各种各类材料建成的桥;若按桥的功能分,就有走人、跑车、开机动车、火车……水路桥、旱桥、多功能桥……还可以按形状分,按桥的建筑特点分……
如让你写“拱桥”呢?你会发现,这在形态上有了一定限制,但仍有材料、功能、不同拱形、不同建筑特点的分类,当然还有地区、国别的区分。如果让你写“石拱桥”,这就不仅在形态结构上,同时对材料也有了限制。不过,要写的内容仍然不少。最后,要写“中国石拱桥”,很明显,又加上了国别地区的限制,比起“桥”“拱桥”“石拱桥”来,它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小了。
但是,要把这“中国石拱桥”五个字写周全,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你只要细细一想,就会发现:如从时代角度,即纵向来看,必须从中国自有石拱桥那时候谈起,一直谈到今天的石拱桥;如从地域角度,即横向来看,必须对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内的石拱桥概貌有所交代。此外,还必须反映出“中国”不同于他国、他地的特点。中国石拱桥又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在要写的说明文中也应有所体现。
《中国石拱桥》一文仅2千字左右,作者茅以升是怎样在如此短的文字里做出这样大而周全的文章来的呢?从纵的角度看,他举了公元282年旅人桥一例,然后,重点介绍了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和1189年的卢沟桥,最后又介绍了今天的长虹大桥,自古至今,使人看得出阶段,了解了概貌。
再从横的角度看,举的例子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附近,云南等地区。这样大江南北都有照顾。而重点记述的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闻名中外的石拱桥,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能工巧匠的高度智慧,是杰作的代表。加之一为单拱,一为多拱,更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富于创造,形式多样。
不少人在读《中国石拱桥》时,常常会惊奇它的文字清晰、简短明了;知识性特别强,有一种满足感。细细研读,作者对于“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各个层次上的意思都做到字字落实。你读完文章,掩卷思考,什么是拱桥,什么又是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如何,都可以有清晰明朗的印象。毫无疑问,这都同茅以升这位桥梁专家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的厚实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注:出自课文《中国石拱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