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高中学生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古诗词且学有所获的语文素养。这是所有成熟的高中语文教师心中的既定目标,也是新课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题必考内容之一。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的古诗词阅读鉴赏篇目时,将新课标关于诗词阅读鉴赏的要求与自己过去的教学积累和目前学生的情况相联系,逐步总结出了诵读其诗数遍,读出其诗的意味,初解其诗的情感基调——咀嚼其诗的相关意象和关键词语,理解这些意象及关键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及特殊作用——赏析其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赏析诗中独特意境之美和表现手法的作用——感悟其诗的独特情思,理解其情其趣以及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现实意义等阅读鉴赏过程及方法,简述为“诵读·咀嚼·赏析·感悟”鉴赏法。这一方法,目前被笔者所教过的数百名学生普遍采用,效果良好。
现以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谈其鉴赏过程和方法的细节,以飨读者。
凝神诵读,一唱三叹,在数遍诵读中品尝诗中意味、初解其情感基调。
第一遍诵读、不必声如洪钟,不求气贯长虹。但要读出些许的天姥山之高之险的气势来,给人以“云霞明灭”“势拔五岳”的奇绝韵味来,将太白之所以要梦游天姥的入梦缘由流露出来,诉诸听众。因此,以“海客”至“云霞”四句,诵读是应语调平缓、娓娓道来。让人在平缓与娓娓中浮想联翩,心旷神怡。至“天姥连山”到“对此欲倒”四句,诵读声调应逐渐加强,将“连天”“向天横”的高险,“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客伴诉诸声音,渲染天姥山古老险峻宏伟奇绝的景象。而“天台”“对此”两句,诵读时可加快语速,造成“欲倒东南倾”之势,引领听众随之而“梦游”天姥。之后的“我欲”至“仙之人”等凡二十六句,可以叙述的语调读之。有些许节奏快即可,能给诵读者自己造成些许如临其境的感觉即是到位。而“忽魂悸”至“使我不得开心颜”共十一句,则应读得明快些,富于节奏感。
第二遍诵读,则应给人以“天姥之奇绝”引人神往(开头八句),太白梦游所历所见所闻的二十六句,引人入胜,使人如临其境的意境令人陶醉其中,太白梦醒喟然长啸的十一句令人深思,这样的效果,使诵读者或听众沉浸于太白诗句营造的梦游氛围中,甚至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神奇之感,流连于太白的诗境之中,最终又“惊起”梦醒回归现实。
第三遍诵读,则应节奏分明,字正腔圆,既要诵读出“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奇绝,表达出诗人之所以入梦游天姥的缘由,又要诵读出天姥山“渌水荡漾清猿啼”的美景,“空中闻天鸡”的兴奋,“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畅快,“仙之人兮利如麻”的得意感,传达出诗人梦中的快愉,还要将诗人“魂悸”“惊起”“觉时”的失落、惆怅诉诸声音,动情陈述,还要将诗人“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无奈以及“问君”“即骑”“安能”“不得”的复杂心情和狂放不羁、傲岸无比的真人格真性情并茂地表达出来,塑造出一个敢于与权贵誓不两立的伟岸诗人形象来。
如此一唱三叹、神思凝聚的诵读,定能令学子神清气爽,将诗中的情趣深解于心。如此一唱三叹、神思凝聚的诵读,长篇章的《将进酒》《李凭箜篌引》《春江花月夜》等诗可用,较短篇幅的《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阁夜》《书愤》等便可用。凝神诵读两三遍原作,正如与诗人对话诗境,其中绝妙意境,读者自有感悟。
悉心咀嚼,用心感受,将意象及关键词语的譬喻象征及神妙作用品味出来。
笔者认为这是读懂古诗词必须有的阅读过程和细节,也是高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而学有所获的一种人必须的方法。之所以用“咀嚼”一词,意在说明要想读懂诗,就必须像吃饭吃菜那样细细咀嚼一番,才能“食”出味道来。下面试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说明“咀嚼”之于理解古诗词意象、关键词语的重要性。
就拿诗作的第一乐章“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八句来说:诗句中的“瀛洲”“天姥”者,如果细细“咀嚼”一番,就不难品出它们这两个实指的意象,其实也是诗人心中那美好的追求的象征,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的象征。然后诗人他满腔才华,在长安数年则饱受打击,于天宝四年被权贵排斥出京,于是理想破灭,途径东鲁,寄情山水;留别友人以“梦游”之作,在“留别”中畅吐“梦游天姥”的快乐,将现实中不能得到的欢愉尽情地倾吐于“梦游”之中,那“瀛洲”“天姥”难道不是诗人不可得到的理想、愿望?如果能“咀嚼”出这样的象征之义来,再结合诗人的身世处境,阅读鉴赏之功就更深入了。
再看看“难求”一词,加以“信”(实在)字,把“瀛洲”的不可企及之无奈表达得多么的含蓄婉转,牵动人心。而“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中的三个“天”字,一个“连”字一个“横”字,又把诗人心中那远大的报复如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意蕴营造了出来,给人以顶天立地的感觉。
这样的“咀嚼”,应该比光从诗句字面上去理解其高、险、峻要有意蕴,有价值。之后那诗句中的“拔”“掩”二字,也必须细细咀嚼一番,才能品味出“天姥山”之雄伟高大,诗人的心智高大如斯。唯其如是,也才能理解诗人在诗之来尾何以有那一声“安能摧眉折腰”而从此流芳千古的长啸,才能明晓李白之所以光宗中华诗坛,之所以被称为“诗仙”。
在此诗第二乐章(“我欲因之……仙之人兮列如麻”)里,李白将梦游天姥神仙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娓娓道来。一个“因”字,交代了梦游的缘故。一个“飞”字,表达出诗人欲入神山的急切心思。之后的“登”“见”“闻”等词,既轻松又欢愉,既形象又生动,将登山的心旷神怡跃然诗中。而“镜湖”“剡溪”“渌水”“云梯”“海日”“天鸡”等意象,也充满着欢乐的气息,流荡着如意的氛围,营造成浩荡的意境,空灵的境界。那天姥仙境,早已栩栩如生。而此时此刻的诗仙,则“霓为衣兮风为马”,好不称心如意,好不痛快淋漓,于是乎面前“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在现实中渴求而始终难得的待遇,却在梦中一下子实现了,天地融为一体,人仙互敬互重,物我合一……一个没有权贵、不分贵贱,没有斗争、没有打击的和平世界就在眼前。而这些理想中的幻觉,都是诗人借助奇妙的意象和灵动的词眼营造出来的,他虽是虚幻,却寄托着诗人的真心挚情。作为读者,我们只有把那奇妙意象灵动词眼咀嚼出情味来,才不负诗人。
傲慢狂放的诗仙,在此诗的第三乐章(“忽魂悸……使我不得开心颜”)里,以“魂悸以魄动”“惊起而长嗟”觉醒过来。咀嚼哪个“悸”“惊”“嗟”一番,才回味出诗人心灵中的无限苦闷与惆怅之情来,之前的一切美妙境界,原来只有南轲一梦,原来只能在梦中出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此境,一“悸”一个“惊”而又一“嗟”,我们也和诗人一起回到了现实。而其后的“东流水”实属世间行乐的必然结果,诗人在蔚然之间,且有能“且放白鹿青崖间“,这当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豁达与洒脱。“须行即骑”的咀嚼中,李白的傲慢与风流也就历历在目。而那“安能”、那“不使”的咀嚼之中,一个山崩地裂的伟大人格就屹立与千古。
存神索至,深入赏析,理解诗作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之美。
这一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过程、方法,笔者如下引领学子赏析此诗,使之收获美感。
第一乐章,手法夸张之美。意境雄奇之美。笔者以为,要赏析好李白的这首大气之作第一乐章中的手法夸张之美、意境雄奇之美,关键是要悉心理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诗中,应该首先看出“天姥连天”“天台四万八千丈”两处采用了夸张手法,将天姥山之高以“连天”一词形象描述,将天台之高以“四万八千丈”表述,把天姥那高耸云霄的气势,把天台上那高不可攀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读者明明知道诗人采用夸饰手法,其山并不可能高得“连天”,高到“四万八千丈”,但却能在脑海里与诗人的夸张描绘形成审美形象上的共鸣,一点也不认为诗人是在夸大其词,而宁愿在眼前浮现出天姥山之高,“势拔五岳”的伟岸形态,进而与诗句一起营造成“掩赤诚”“东南倾”的雄奇壮美意境,生成一幅天连天,峰连峰,山峰高峭入云的壮美画卷,而且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第二乐章,神似飞扬,意境空灵之美。此乐章主要是再现诗人神游天姥所见所闻,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见绝不可闻的内心追求,以满足其“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的精神享受,形成其梦游天姥山那虽是虚幻,但却使诗人欢快一时的空灵之美。只那“一夜飞度”一语,就将表达诗人享受天姥雄奇之美的急切心愿表露无遗,于是读者的情神立即也就“飞度”镜湖水,眼前也出现了难以名状的空灵景象,神思飞扬。而那“脚著”“身登”之句相连,又是何等的典雅、轻捷之意境;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中“见”“闻”,又是多么浪漫,多么瑰丽的视觉与听觉之美。吟诵也好,咀嚼也好,赏析李白其诗至此,有谁能不随空灵瑰丽的意境之美而神清气爽呢?而“千岩万转”跌宕,“迷花倚石”的绝境的奇绝,以及“熊咆龙吟”的惊险,“栗深林兮惊层巅”的诡谲,又给人以险象丛生的压力。随后又有“訇然中开”的豁然,明照耀的明朗空阔,还有“虎鼓瑟兮鸾回车”的壮丽,“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喜悦,此时此景,诗人在长安城里饱受权贵欺凌的不快与痛苦,已经荡然无存。
第三乐章,回归现实,意境凄清而有雄奇之美。梦游毕竟只是梦游,李白终归是李白,在其诗的第三乐章,诗人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之句从梦中觉醒,唱出“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的无可奈何的悲语,构成一种一落千丈的凄清苦闷的意象,抒发出美梦醒后那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也令读者一下坠入寂寥惆怅的深渊。然而好在李白在“须行即骑”之后徒然一声长啸,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气贯长虹的古今绝唱留给诗坛,于是石破天惊,于是地动山摇,于是古今的文人墨客中有骨气者节开怀大笑,心满意足。于是权贵如粪土。太白于此用那卒章显志的雄伟手法,把那郁闷于胸中的恶气吐露无存。
悉心品味,用心领悟,把握诗人的独特情思和诗作中的精妙理趣。
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和步骤既是目的,也是最高境界。大凡读诗之行家,天下极端重视这一过程和步骤,无不在这一过程步骤中下足工夫。可以这样说一句,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品味,领悟出诗人的诗心、诗旨、诗趣,那他只是妄读而已,即使他已经将其诗倒背如流,也只能是皮毛之读,而非骨髓之类,因而是妄读。
当然,如果在读诗之时,已如前述地诵读、咀嚼、赏析了一番(即使并非字字句句)之后,其诗的感悟也就不在话下,不会困难了。比如太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入若读到笔者行为这时的程度,我们就不难品味、领悟出诗中那“天姥”“瀛洲”这样的意象,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求之而终不能地位与荣耀(比如辅君、治国、以诗左右权贵之类),然而由于他的身世、脾性以及其傲慢不羁的品行,他始终与权贵们格格不入,他始终得不到君王的青睐,因而在偌大的长安城里,居然没有生存之席。而诸如太白杜甫之类的贤良大才,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终归难于为官治理朝政,反而屡遭打击排斥,基本缘由之一,应该是他们的情思、追求、理想等精神境界远远高于当朝的君臣,所谓“曲高和寡”的哲学意蕴,也就是从他们的才华与遭遇中显露得充分。
像李白这样的大仙诗者,在“天姥”“瀛洲”之崇高理想难于实现时,他终于选择了“梦游”这样的解脱心中的痛苦的方法,来释放他在现实中无法求取到却本应该得到的人生价值的愤懑与苦恼,因而才会在“梦游”中跌宕起伏着“千岩万转”,倾听到“熊咆龙吟”,眼见到“青冥浩荡”,忽而“半壁见海日”,忽而“日月照耀金银台”,忽而又“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忽而又“仙之人兮列如麻”……即使在梦游中,诗人也神思复杂,情绪跌宕,理想不灭,情怀难绝。但诗仙的李白,终于将梦中的一切只当作梦而已,而决不是沉溺于梦中,即使“魂悸”,即使“长嗟”,也还能够“惟觉时”而后“世间行乐”,即使“万事东流水”,却还能“且放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而后“安能摧眉折腰”者哉矣!于是诗仙的席位从此奠定,太白的发鸣惊挺以及傲然天性就从此彪炳诗坛。
诵读、咀嚼、赏析、感悟——这些古诗词的步骤、过程、方法、技巧之类,也许不是最好的鉴赏途径和技巧方法,但多多实践,于古诗词鉴赏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