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492

[ 石修银 文选 ]   

探微:写作的基本技能

◇ 石修银

  一
  
  作家余秋雨道:“写作不是职业,是人生技能;文学不是职业,是素质。”审视今天学生浮华的写作,此说尤有意义。
  叶圣陶先生道:“写作,就是生活。”我们的中学生,学校毕业后大多从事理科的研究与工作,而非从事历史散文或诗歌的文学创作,“表达”,是他们以后择业、交流与推介成果、阐述思想的基本技能。学习作文,首先也就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此之技能,以清晰生动地表达对生活对人生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彰显思想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二
  
  审视写作此之“人生技能”,我认为其技能应包括三个方面。
  【技能一】表达清晰:让读者心清意朗
  余秋雨道:“中学生作文,把事情说清楚,把心情写出来,这是最主要的。”
  表达清晰,这是写作与生活的基本技能。首先也就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心神领会。反观我们的学生作文,思想苍白,或是不想做具体的思考,于是就用华丽的语言或新颖的形式来掩饰,此之“技能”令人担忧。我们先看看“满分”作文的片段:
  捧一曲流觞月,流一脉思古情。当那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夜晚的时候,我便会驾一叶扁舟,顺着历史的源流,划向遥远的地方。
  穿过层层雾绕,透过轻纱的缥缈。
  我的眼前出现那幕幕画面,让我为之驻足:那个对手的臣子将亡命的箭头射向了他,他却不计前嫌,重用了那人,任其为相。疑惑,我真的疑惑,还未等我努力剥开那厚厚的沧桑去探寻结果,一个声音已经传来,他是齐恒公小白,那人便是管仲。
  我记得了,正是齐恒公重用管仲,才最终使齐国成为“鱼盐便利、兵强国盛”的春秋五霸之首,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需要忘记……
  (2005年陕西考生《刻进沧桑深处的感悟》)
  话题是“铭记与忘记”,文章未对此两者关系作辨证思考,提出自己清晰的观点,此板块是说“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需要忘记”,《庄子》道:“语之所贵者,意也。”上文,语言不可说不美,但没有自己透亮清晰的思想,近乎什么也没讲,如此表达有何意义?写作劳动有何价值?“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宋·叶适),此之华丽文苍白文,此之“技能”,我们尤要拒绝。
  我们也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踏实写作,以清晰的语言、厚实的材料演绎自己深邃的思考,让读者感受生活的启迪。2007年福建高考,诸多学生写: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是历史的四季……春夏秋冬,是人生的四季……如此角度过大,笔墨分散,思想模糊乏力;而一考生聚焦一点,写就《季节——中日关系的冬夏秋春》,表现清晰深入的思考,至今仍让人啧啧称道,文章梗概为:
  30年代,中日兵戎相见,关系进入严冬;1972年中日建交,打开了坚冰,尤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两国关系进入夏季;小泉执政时期,中日关系进入政冷经冷的秋季;现在安倍上台,改变了对慰安妇与靖国神社的态度,尊重了中国与亚洲人民的情感,两国实现了安倍与温总理的互访,中日关系进入了温暖的春季。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就会走上华繁香溢的春季,让两国国人,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
  文章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殷殷期待。如此角度小巧,立意清晰深邃,文章也就厚实清新。
  其次,表达清晰,也就是脉络的清晰,让读者能清晰捕捉表达信息,而不致眼花缭乱。一考生写《坦然的美丽》:(开头)我坦然,所以我快乐,人生也变得美丽。(中间三个分论点)坦然是平淡中的快乐/坦然是失意后的自信/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结尾)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面对生活,坦然相待,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如此开头结尾的呼应相衔,中间脉络清晰,予人清新了然的美感。如此写作,如此清晰的表达,就可算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了一种人生技能。我们也就引导学生学会清晰表达,展现思想的清晰、思路的清晰,让人读之听之心清意朗,不存疑惑。
  【技能二】表达到位:让读者颔首信服
  写作的表达到位,就是话语自圆其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写作是思想的表达”,这表达到位,也就是写作与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可我们的学生作文,常见表达不到位、叙议乏力之状。看看中学流行的高考满分的“文化散文”:
  李清照
  清风。弯月。黄花。
  她抬头仰望,星星的忧伤落满她的瞳孔,挂在树梢上的一抹弯月,勾起她冰封的记忆。
  回首往事,她浸入沉思,美到底是什么?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情趣,还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牵挂,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还是“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无奈,
  她陷入沉思,并未注意到清风卷过的丝丝凉意,最后却是“人比黄花瘦”。
  也许美丽是一种挥抹不去的忧愁,你感受到了吗?
  文段要阐发的思想是:“也许美丽是一种挥抹不去的忧愁。”但你能感受说理有理吗?“她”忧愁何在?如何说“美丽是一种忧愁”?宋人罗大经道:“文贵于达而已。”文章语言华丽,内容却模糊空洞,叙说依据缺失,何见思想力度?别人难以信服,文章又有何价值?如此文章,只会让人见出写作人格的虚伪与庸俗。古人云:“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可学生掌握了以浮文以巧言“忽悠”老师的“技能”,我们应拒绝之纠正之。
  现在,对如此华而不实的“文化散文”,我们老师警惕多了。但另一浮躁作文又常常把我们老师“忽悠了去”。看看下面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一段话:
  而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势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
  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秣马厉兵,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2010年湖南考生《早》)
  初看,文章挺美,但仔细一想,你会发现语言空洞、说理乏力,说理表达没有到位。没有“失去了早”的实在解释,读者如何可知“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势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没有“早的激励”的具体体现,读者又如何可感知作者“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的期待?如何空洞的语言,老师竟“被骗了去”。原因是:文章一直在“扣题”,我们匆忙阅读而未没认真思考,一时被蒙了。如此浮躁的写作,竟获取了满分,这学生可能现在还偷着乐呢。
  而同样写“早”,2010年湖南一考生的文章却让人感觉具体实在,文章表达有据,说理到位,让人信服,如其中说:
  我们对于“早”始终有种情结,重视它,利用它,甚至迷信它。早固然有早的好,但晚了,迟了也不见得转变为早。
  现今社会经济发达了,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是既倾注财力更倾注心力,唯恐自己的孩子晚了、迟了、慢了,被同龄的孩子们甩到后头去了。所以大家争的就是一个字:早!还在娘胎里就贴着肚皮放贝多芬,就差没塞架钢琴到肚里头给孩子先练练,找找手感。出生没几个月就忙着教孩子读文字、识图卡。幼儿园就唐诗宋词,刚上学便课外班一大堆。知道的或许比别人多些、广些、早些。但戴眼镜也更早了,驼背也更早了。没有内心认同感的早,真的有意义吗?不能带给人阳光快乐的提前发展,真的是早吗?
  没有引用诗句来“凸显”文采诗意,没有引用名人事例名言警句来“强化”说理力度,文章“事例是生活中的事例,话语是生活中的话语”,却是予人具体实在之感,予人说理强劲之感。
  为此,于写作于生活,我们都应思考:有了思想,还要掌握使其自圆其说、表达有据、说服读者的技能。叙说空洞或游离中心,思想便无法获以有力支撑,即使思想再有亮点,也是无法走进读者心中,也是失去“表达”的意义。
  【技能三】表达睿智:让读者兴趣悠生
  写作学认为“写作是构思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说:“写作是一种智慧。”我们日常写作或表达,也就要掌握以脱俗的构思与方式吸引读者的技能,让他人感受清新与刺激。朱庆馀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文章不直接问自己是否考上,而是巧妙地虚拟“我”问夫婿的场景,文章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读之难忘,——这就是表达的睿智、生活的睿智。
  表达睿智,在作文中常用明褒(贬)暗贬(褒),侧面落笔,想象虚拟等方法。看看台湾一杂文家写《嫁给陈水扁》:
  我很腼腆,所以一直单身,很想嫁人,却找不到心仪对象,不过现在,我有了。
  我轻轻的说出他的名字:陈水扁。
  想嫁给陈水扁,理由如下:
  他是武林高手:他会金庸小说中的绝学“斗转星移”。在岛内一片“倒扁”声中,陈水扁走偏锋以“统独问题”来转移政治焦点。(如果我也会斗转星移,那不是……)
  傍着他,能贪:看嘛,吴淑珍那些说不清出处的珠宝璀璨夺目,我喜欢啊。(我什么时候也会有那么多啊?)
  有个性:那么多人希望和平,希望发展经济,他却个性张扬,高唱台独。(现在的女孩子,很多喜欢有个性的男人)
  ……
  还有很多理由。实在说不完啊。得婿如此,夫复何求?
  文章明褒实贬,以自己“爱”之深切来嘲讽陈氏的丑之可憎。文章玩味无穷,读者阅之一笑,更觉作者写作的睿智与生命的幽默。
  写作的睿智,生活的睿智,还在于以新颖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如一小小说《点歌》:
  县人事局刘局长,今天是您六十大寿,您在公安局工作的儿子刘甲,法院工作的二儿子刘乙,监察院工作的三儿子刘丙,工商局工作的四儿子刘丁,税务局工作的大儿媳李A,人民银行工作的二儿媳孙B,建设银行工作的三儿媳钱C,工商银行工作的四儿媳赵D,及县政府工作的小女刘E,为感谢您的养育之恩,特点播歌曲《好大一棵树》,他们衷心祝愿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文章未写及局长此公的玩弄职权之举,而是以“点歌”这独特的表现形式,借家人的悠悠感激与声声祝愿此一侧面,映衬其为官之道。
  古人云:“文不厌新,情不厌陈。”当今学生作文,四平八稳、了无新鲜之作常见。如此没有自己独特的构思与演绎,读者也就难免审美疲劳。如此,可见“劳动效率”的低下,可见未能老练掌握写作此一人生技能。我们也就要引导学生,大胆出新,以自己睿智的表达,以自己新颖的演绎,吸引读者,彰显脱俗的写作生命。
  
  三
  
  瞩目当今,我心忧虑。
  我们中学的写作,语言越来越华丽,观点越来越模糊,话语越来越强词夺理,形式越来越八股老套,似此忽视其思想表达的清晰与厚实,忽视清新实在的文章质感,忽视读者阅读的心理感受,——如是背离写作本质,亦将窘适社会生活。
  更有甚者,干脆放弃议论文与记叙文的训练,放弃文章表达清晰、有据与睿智的引导,而让学生专注习作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若是让每一考生都像是一个诗人,像是一个学者,提笔必是吟咏李白诗句,必是诠释屈原名句,那么只会是让我们的学生只会抒情,只会诵诗,而窘于清晰有力地表达生活之悟与内心之思,甚至连自己的总结、产品的说明都难以写好——这样的“人才”,也是我们今天社会当今时代所不愿看到的;这样的“成果”,是语文学习的失败,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探微:写作的基本技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