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494

[ 邓君霖 文选 ]   

古诗词对比阅读题型分析及解题指津

◇ 邓君霖

  古诗词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的热点题型,随着全国自主命题的范围的扩大,各种新的考查形式不断出现,其中对比赏析较受命题人青睐。据统计,近三年运用对比形式考查古诗词的有十余套。下面就考查的内容及题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比考查情感抒发的异同。
  
  在诗词中,对情感的考查是一个热点。如何来理解两首不同的诗歌的情感呢?我以为我們可以抓住诗歌的题目、注释、抒情句或议论句、明显带有感情的字、意象的选择等,看看他們之间是存在区别还是有共性。如:
  (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解析】理解诗词的情感,我們可以分析诗词的标题。这两首诗词标题中都有“送”字,表明了是送别诗。但这并不是此题的答题角度。“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表明这两首诗词均含有其他情感。通过分析《峡口送友人》第三句“来时万里同为客”中“客”这一意象中,我們可知本诗还含有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同时分析《送蜀客》第四句“自缘身是忆归人”也可知其诗中同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据此可拟出答案。
  【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再如:
  (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诗句出自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鉴赏过,对此的感情理解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对范词的解读与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新欢又何其深重。不仅如此。旧愁未消,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二、对比考查表达技巧的使用。
  
  此类试题多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积累一些有关诗词的表达技巧之类的专业术语。如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工笔白描、托物言志、点面结合、对比衬托、烘托渲染、使用典故、以小见大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如:上文提及的2010年天津卷。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第一首写伤春之景,写了花飞春尽、去天涯、泪沾巾等意象,目的是写离别之情,属于哀景写哀情,是正面烘托。理解第二首诗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难得自己异乡为客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送友人归乡,因为自己也是身在异乡,所以不知不觉中送出了很远,表达了一种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三、对比考查共同的形象。
  
  此类试题在考查时多注重诗中重要形象特别是物象的理解。在鉴赏时,要结合全诗抓住整首诗的情意进行分析,先要分析其作为物象的自然属性等特点,然后结合诗人情感或写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如: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吕诗的关键在最后一句“一生开落任东风”。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們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們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因为它們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在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它們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四、对比考查共同的意象。
  
  此类试题就是将两首诗歌中出现的共同意象进行对比赏析,比较两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是否有相同或不同之处。这个不能脱离整首诗的意境进行单个词语或意象的分析。如:
  (2008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解析】这首词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风筝来写诗人个人的志向、意愿和理想。上阕写自己不为世人所信,但诗人借风筝却写出了“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志向。下阕诗人借风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宫”折桂,成就自己的功名事业。“雨余时候夕阳红”,是写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夕阳无限红。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同时也是诗人所遭受的人生的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属于自己的阳光终究会到来,哪怕来得晚一点,但诗人始终坚定的相信,他终将会大器晚成。
  【参考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2006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此道试题考查的就是两首诗的共同意象的不同内蕴。意象的含义在不同的诗歌中是可以有不同的,虽然一些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已经有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内涵。在第一首诗中,我們可以利用“水”后的“悠悠”一词来理解其寓意,第二首诗中,我們可以利用“流尽年光”来理解。综合此不难得出答案的。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五、对比考查鉴赏诗歌的不同的角度。
  对诗歌鉴赏的角度不同,我們得到的体会或启示也有所不同,高考命题人也常在这个角度进行设题考查。我們在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进行答题,否则很可能答非所问。如:
  (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个诗人一个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诗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而韦庄认为这一种伤心可以画出,他说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們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诗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吗!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试一试:
  1.(2006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秦诗的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的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对比阅读题型分析及解题指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