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8期 ID: 151628

[ 史国斌 文选 ]   

《汉魏晋诗三首》新诗译

◇ 史国斌

  内容摘要:以新诗译教古诗,既引领学生个性化地接受了文本,也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重建了对文本的接受;既打破了教师无视文体的说教式窠臼,也启导学生在研讨与练习中运用语言最好刀来刀对、枪来枪战,而不拘囿于千篇一律的说明定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关于“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之目标。
  关键词:新诗译 诗教 诗学 接受 重建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语文》第三册,共选“阅读”课目52篇(首),其中我国古典诗词几近70%(35首)。如此灼灼其华、美不胜收的诗歌课该怎样教?怎样教出文本的本真本义?怎样教出学生的诗兴诗趣?怎样教出课堂的诗情诗味?仅内容而言,是宣读注释?是译释串讲?是搬用定论?若《教参》连散译也未提供,更应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以新诗译教古诗、译学古诗,因为这样教,文体更般配,学生更爱学,效果更显著!
  例:迢迢牵牛星
  (师)遥远的牛郎星,(生)灿烂的织女星。
  (师)举起秀美的双手,(生)札札地穿梭织布。
  (师)一整天也织不出布来呀,(生)只哭得泪如雨下。
  (师)银河清清又浅浅,(生)相距又能有多远?
  (合)只隔一条清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把话说。
  短歌行
  第一节(1—8句):人生苦短,借酒浇愁。
  (师)又喝酒来又唱歌, (生)感我人生有几多?
  (师)人生好比早上的露,(生)过去的时光易蹉跎。
  (师)歌声慷慨又激昂, (生)我久藏的抱负怎能忘。
  (合)拿什么消除我心中的忧伤?喝一杯美酒诉衷肠。
  第二节(9—16句):求贤纳才,如饥似渴。
  (师)人才呀人才,我渴望着你。
  (生)为了你,我日日夜夜操碎了心。
  (师)人才呀人才,你在哪里。
  (合)如果你情愿到我这里,我要最热烈地欢迎你。
  第三节(17—24句):求贤纳才,如掇明月。
  (师)人才呀你就是那天上的明月,你何时能够伴陪我?
  (生)越想你我心里越忧愁,日思夜想怎能断绝。
  (师)你爬山涉水快快来吧,不远万里建功勋。
  (合)志同道合如重逢,披肝沥胆情谊深。
  第四节(25—32句):求贤纳才,建功立业
  (师)皓月哟繁星呀谁最明,乌鹊南飞何处去。
  (生)绕树不知落谁家,敢问栖身到哪里?
  (师)招贤纳才莫嫌多,就像哪高山似海深。
  (合)昔有周公三吐哺,业就功成留美名。
  归园田居
  第一节(1—8句):误入官场,终返家园
  (师)从小就没有做官的打算,本性酷爱山川田园。
  笼里的鸟儿向往昔日的树林,池中的鱼儿思恋先前的深潭。
  开荒南野呀多自然,田园生活赛过神仙。
   第二节(9—16句):田园宁静,心情欣喜。
  (生)房前屋后十亩田,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青青垂后檐,桃李枝枝列堂前。
  举目远望又一村,炊烟袅袅升上天。
  深巷狗叫三两声,雄鸡打鸣桑树尖。
  第三节(17—20句):归守田园,惬意悠闲。
  (合)静居房间无杂事,闲在家中有时间。
  做官多年如困鸟,重返自然重见天。
  如是诗教诗学,译教译学,既引领学生个性化地接受了文本,也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重建了对文本的接受;既打破了教师无视文体的说教式窠臼,也启导学生在研讨与练习中,运用语言最好刀来刀对、枪来枪战,而不要拘于千篇一律的说明定式;既缩短了学生和名家之间的天壤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习作与名篇经典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潜能、提升了学习品位,学生十分欢迎。从而,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关于“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之目标。
  可见,诗以诗教,诗以诗学,首先要求教师通过对诗歌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文本本真的导读而力求使学生始终满怀乐读、新读、趣读的愉悦情态去泛读、去精读、去研读、去赏读,把自己最新颖的独特发现和诗情体验“诗”地、“艺术”地、“灵感”地再现出来,力争达到美教、美读、美育之目的。它是对一个人欣赏能力的美学评价,是解读诗歌类课文的一种艺术教学法,其它文体亦可类推借鉴之。
  诚然,如此教学方式必须切合文体内涵,要在契合作品灵魂的基础上去追求辞达、通脱、创新。只要把握住这条大原则,即如珠之走盘,虽千变万化,而不越乎法度之外。
  
  史国斌,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汉魏晋诗三首》新诗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