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最重要的交流形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师生对话常常呈现出诸多缺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该文结合笔者的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优化策略作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师生对话 优化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因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美中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缺憾。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常见缺憾
1.课堂提问预设过度。有些教师为“调动学生思维”,一节课提出了数十个问题,甚至是“满堂问”。其实有些问题完全可优化组合成一两个富有启发性的主问题。表面看师生一直在活跃地对话,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指向。有时,教师为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常蜻蜓点水式地提问,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等不及大多数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形成自己的见解、愿意主动表述就要求回答,在学生仅答出粗略的感受便匆匆止步,甚至为赶进度频频打断学生的回答,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对课文往往只有支离破碎的印象和理解。
2.笼而统之应对回答。对待学生的回答,一些教师常采取三种欠妥的反馈形式:一是一味肯定,惟恐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无论什么答案一律表扬;二是简单褒贬,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只用“很好”、“太棒了”等语句笼统赞赏,或用“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听听别人怎么回答”等语表示否定,不让学生明白自己对错的“所以然”;三是不置可否,只把提问当做形式,并没及时小结、归纳。后果是学生因得不到期待中的鼓励和指点而逐渐丧失参与的积极性。
3.满足于浅层的交流。许多教师偏重于学生思考的结果,忽略思考的过程,因而只要求学生回答出概括性的答案即可,并不深究。如小说《窗》中,分析不靠窗的病人,常常会总结为“自私、冷漠”,而靠窗的病人则是“善良、高尚、舍己为人”。然而细读文本,结合小说中描写的环境(孤独、寂寞、痛苦),可读出在孤独、痛苦下人性渐渐扭曲的不靠窗病人,读出靠窗病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研读。因此,浅层的对话易造成“贴标签”式的人物分析,学生也容易“跟着感觉走”而不肯在文本细读和品味上下功夫,这恰恰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优化策略
课堂对话要演绎彼此的心灵之约,首先要求教师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在每一次预设对话时,教师要审美地站在自己的对面,进行自我质问:用自省的目光审慎地打量自己了吗?运用内在的语言进行反思了吗?。同时要作好向学生学习的准备,因为从学生身上,我们教师可再次发现自己,再次重新定位自己。
1.课堂提问的改进。课堂所提的问题尽量摒弃求同、收拢,力求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答案呈现“见仁见智”的理想状态,实现师生的“思维交锋”。基于此,设计问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精心设计必要的问题。中学三年的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并非孤立静止的,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观点是很可取的。每篇文章能突出一两个教学重点即可,无需面面俱到。落实到每节课,问题更应精要。最好设计一两个主要问题提挈全篇。当然在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时,则可将主问题再细分为几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在教学经典名篇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位老师只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文中的父亲是个好父亲吗?为什么?”“文中的儿子是个好儿子吗?为什么?”马上就切中要害,纲举目张。
②尽可能使用特指问。比如,讨论《孔乙己》一文主题时,与其问“你认为本文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是讽刺孔乙己的迂腐,还是批判麻木无聊的看客”,不如改问“你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指向哪些对象?”因为后者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促进大胆想象的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③务必要求言之有据。注重培养学生回归文本,从字里行间搜寻有用的信息,并梳理加工成自己的观点与论据,力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有总的概括,还必须讲清种种特点的来历;划分结构层次不仅要有自己的看法,还必须说明划分的依据;品味语言不能满足于感觉上的好坏,还要说出几点理由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养成凡事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彻底杜绝脱离课文空谈感受的不良习气。
④讲究提问技巧,注重及时点拨。首先要让所有学生都听明白教师提问的意图,可借助多媒体、板书和语音重复等手段,使学生明白“老师要我干什么”。当学生普遍陷入思虑阻塞之际,切忌急于出示自己预设的结果,而应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如:可以将“蒲松龄《狼》一文中屠户是怎样战胜狼的”这类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屠户对待狼的动作前后有什么变化”“屠户的心态是怎么变化的”等一组小问题。
⑤慎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交流是它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形式。笔者认为小组合作的前提应有三点:一是所需探讨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仅靠个人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二是交流展开须以各组员自主思考,有了一定的个人初步见解为基础;三是交流必须是平等地进行,不能让能力较弱的学生成为一种摆设。提出问题马上交流的做法只能使“小组合作”走过场。我们应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并尝到成功的愉悦。从提问的次序看,应当按“待进生—中层生—优等生”渐次进行;从提问用语看,前者热情鼓励其参与,中者注重启发点拨,后者则期待更加完善。
⑥给足思考的时间。师生对话能否深层次地展开,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静心潜入课文和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充裕思索。因而教师提问后,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
2.答问反馈的改进
①耐心倾听。要引导全班学生仔细倾听发言者的观点和理由。在该过程中师生双方不仅要“聆听”,更要“倾听”,作为教师更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和难点、创意的观点和批评的价值。加达默尔曾说,“人正是在回应语言的意义上的讲话。这回应就是倾听。他听,因为他聆听那静寂的命令”。
不仅如此,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有责任倾听和应答,有责任用全部的感官潜能去倾听、理解和呼应所有学生发出的一切声音。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应对和思索,及时解决自己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使自己在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中受益。有位专家讲得好:“理想的课堂对话,不是学生没有了问题走出教室,而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可以这么说:倾听是一种互动的氛围、一种心灵间的碰撞、一种积极的赏识;倾听也是一种热情的期待、一种生成的要求、一种审美的心灵之约。
②适度评价。对于任何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及时反馈评价,使发言者得到鼓舞或鞭策,也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和积极暗示。评价的要求有三方面:一是评价应适度,既不一棍子打死,指责批评,也不过度夸誉,言过其实;二是无论肯定与赞许,都应言之有据,使学生心悦诚服。如有学生发言认为吴敬梓《范进中举》中张乡绅很有“雪中送炭”的爱心,且为人豪爽大方,笔者就委婉地指出他没有读懂原文,并提示他比较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的态度,很快他就有了合理的新看法;三是用语简洁。
③机智疏导。在简要评价后,就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拨和指导。主要策略有三种:一是定向,即提示学生找准思维的正确方向以免偏差;二是梳理,即在师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话后,将学生零散的回答进行整理,化繁为简,形成清晰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三是提升,即在梳理学生感性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看本质,如学生弄清了吴敬梓《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张乡绅和众乡邻在主人公中举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后,笔者启发他们联系各色人物的社会角色思考本文的主旨,学生很快从人物的刻画中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毒害”这个主题。
孔子与弟子有了“对话”,才有了被后人誉为半部就可治天下的《论语》;柏拉图也正是与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之后,才有了在世界哲学史上震古铄金的《理想国》……
课堂对话它最终将超越“谈话”,因为它发生在对话双方的自由的探究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的相互回应,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它流淌着生成的变化美。它追求的是师生个体“本我”和“自我”的心灵之约。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周玥,苏州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育硕士;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中学教师。